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三節
孟子曰:“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爲政於天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伯夷避開紂王,住在北海岸邊,聽說文王興起,便說:‘爲什麼不歸附他!我聽說西伯是善於奉養老人的人。’姜太公避開紂王住在東海岸邊,聽說文王興起,便說:‘爲什麼不歸附他!我聽說西伯是善於奉養老人的人。’這兩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去歸附文王,這好比天下做父親的人都歸附西伯。天下人的父親都歸附西伯了,他們的兒子還會去哪兒呢?當今的諸侯如果有能實行文王的政治的,不超過七年,就一定能統治天下。”
注釋
闢:同“避”,躲避。
作:興起。興:起來。
盍:何不。來,語氣助詞。
西伯:即周文王。
太公:即姜太公呂尚。
大老:最有聲望的老人。
賞析
本章論行仁政之法:像周文王那樣,通過善待伯夷、太公這樣的“巨室”“大老”,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使天下歸心。
孟子認爲,諸侯如有實行文王仁政的,七年之內,必能掌握天下的政權。孟子對幾個諸侯都講過如行仁政,短則五年,長則七年,必王天下這樣的話,其依據便是商湯和周文王的例子。他勸諸侯行仁政是對的,但照搬湯文模式,以爲也可在五年、七年之內王天下,這樣的想法卻是很幼稚的。
“文王發政,必先鰥寡孤獨,庶人之老,皆無凍餒,故伯夷、太公來就其養,非求仕也。”
“蕭何所謂養民致賢以圖天下者,暗與此合,但其意則有公私之辨,學者又不可以不察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辟:通“避”,逃避。
- 紂(zhòu):商朝末代君主,暴君。
- 北海之濱:北海邊。
- 文王:周文王姬昌。
- 興:興奮。
- 盍(hé):何不。
- 西伯:即周文王。
- 太公:薑太公薑子牙。
- 東海之濱:東海邊。
- 大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繙譯
孟子說:“伯夷躲避紂王,居住在北海邊上,聽說文王興起,興奮地說:‘何不到那裡去啊!我聽說西伯善於奉養老人。’太公躲避紂王,居住在東海邊,聽說文王興起,興奮地說:‘何不到那裡去啊!我聽說西伯善於奉養老人。’這兩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歸附文王,這就是天下的父親都歸附文王啊。天下的父親歸附了,他們的兒子還能到哪裡去呢?諸侯中如果有實行文王那樣的政事的,七年之內,必定能統治天下。”
賞析
這一節主要強調了文王的德政對人心的吸引。伯夷與太公這樣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聽聞文王善於養老而前去歸附。他們的歸附意義重大,象征著人心的所曏。孟子借此說明,統治者若能推行像文王那樣的仁政,就能得到廣泛的支持,進而能夠在短期內取得天下。這躰現了孟子對於仁政理唸的推崇和對良好政治環境的曏往。同時,也反映了道德力量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影響力。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