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三節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爲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爲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公孫丑問道:“高子說《小弁》這首詩是小人寫的。”
孟子說:“憑什麼這麼說呢?”
公孫丑回答說:“因爲詩裏含有怨恨之意。”
孟子說:“高老先生講詩實在是太機械了。假如說有這麼個人,越國人開弓去射他,那麼他會笑着講述此事;沒有別的原因,因爲越國人和他關係很遠。如果是他的哥哥開弓去射他,他會流着眼淚講述此事,沒有別的原因,因爲哥哥是他的親人。《小弁》的怨恨,正是出於對親人的愛。熱愛親人是仁的體現。高老先生講詩實在是太機械了!”
公孫丑說:“《凱風》這首詩爲什麼沒有怨恨之意呢?”
孟子答道:“《凱風》這首詩,母親的過錯不大;《小弁》這首詩,父親的過錯很大。父母的過錯很大,卻不怨恨,這是越發疏遠他們了。父母的過錯不大,卻去怨恨他們,是受不得刺激。越發疏遠是不孝;受不得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說:‘舜大概是最孝順的了,五十歲還依戀父母。’”
注釋
高子:齊國人。
《小弁》:《詩經·小雅》中的詩篇。舊說是諷刺周幽王的詩,或說是周宣王名臣尹吉甫之子因遭後母讒言而作。
關:通“彎”,拉滿弓,開弓。
戚:親。
《凱風》:《詩經·邶風》中的詩篇。通篇是自責以安慰母親的言詞。
磯(jī):激怒,觸犯。
慕:依戀。
賞析
本章通過孟子與公孫丑討論《詩經》,論述孝道。
公孫丑說,詩經學者高子認爲《小弁》是小人之詩,因爲它怨恨父母。孟子卻認爲,父母有大過而怨之,這是“親親”,而“親親”就是“仁”,就是“孝”。
公孫丑反問,爲什麼《凱風》不怨呢?孟子說,《凱風》不怨,是由於母親過錯小;《小弁》怨,是由於父母過錯大。父母過錯大而不抱怨,是疏遠父母的表現;父母過錯小卻去抱怨,是受不得刺激。疏遠父母是不孝;受不得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對詩經的評論和對孝道的論述,對今人仍有重要意義。
“《小弁》,《小雅》篇名。周幽王娶申後,生太子宜臼;又得褒姒,生伯服,而黜申後、廢宜臼。於是宜臼之傅爲作此詩,以敘其哀痛迫切之情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