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八節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爲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天下人都很高興地來歸附自己,把天下人都高興歸附(這件事),看得像草芥一樣,只有舜能做到。不能得父母的歡心,不可以做人。不順從父母,不可以做兒子。舜盡心盡力侍奉父親而瞽瞍終於高興,瞽瞍終於高興而天下的風俗爲之潛移默化,瞽瞍終於高興而天下做父親、做兒子的倫常也由此確定,這叫做大孝。”
注釋
草芥:像草和芥一樣不足珍惜,比喻輕賤。
瞽(gǔ)瞍(sǒu):舜的父親。厎(zhī)豫:得以快樂。厎,致。豫,安樂,安逸。
賞析
本章論父子倫常對治天下的重大意義。
在孟子看來,舜能當聖君,是從當孝子開始的。或者說,孝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中國很多帝王都以孝爲治國之本,因爲這種思想深入人心能夠維護社會穩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瞽瞍(gǔ sǒu):舜的父親。
- 厎(zhǐ)豫:得以快樂。
繙譯
孟子說:“天下的人都非常高興地要來歸附自己,但是把天下人高興地歸附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衹有舜能做到這樣。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順從父母的心意,不能做子女。舜盡力侍奉父母,使他的父親瞽瞍變得快樂。瞽瞍變得快樂了,天下的風俗也就隨之改變;瞽瞍變得快樂了,天下做父親、做子女的道理也就確定了,這就叫做大孝。”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對於孝道的重眡。孟子認爲,舜具有極高的品德和孝道,他不把天下人的歸附看得過重,而是專心盡侍奉父母之道,使父親瞽瞍得到快樂。這種孝道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僅能感化瞽瞍,還能影響整個天下的風俗,確定父子之間的關系準則。孟子通過舜的例子,強調了孝道在個人品德和社會秩序中的重要性,認爲真正的大孝能夠産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使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