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一節
孟子曰:“廣土衆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擁有廣大的土地,衆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們的樂趣並不在此,居於天下的中央,安撫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爲樂,但他們的本性不在於此。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張通行於天下,也並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隱居,也不會因此而減損,因爲他的本分已確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已根植於內心,生髮出來的神色是溫潤和順的,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推及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說,就能使人明瞭。”
注釋
大行:指理想通行於天下。
睟(suì)然:溫潤的樣子。
盎(àng):顯現。施:推及,擴展。
賞析
本章論君子的本性在於仁義禮智。
孟子認爲,擁有“廣土衆民”,雖然也是君子所希望的,但其樂趣並不在這裏;居天下之中,而把先進文化推廣到四海,實現仁德理想,君子雖然以此爲樂,但其本性並不在這裏。
那麼,君子的本性是什麼呢?是仁義禮智。這種本性,本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孟子稱之爲“四端”,即四種好的開端。君子一生,都志在把它們發揚光大,而常人沒這麼做,所以它們成了君子的本性。這種本性,君子得意時它們不會增加,失意時也不會減少。由於它們早已植根於君子的心中,他們一舉一動,即使不說什麼,人家也都知道,他們就是仁慈的君子。這樣的體驗,也許只有到晚年纔會有。
所以,對於真正的君子來說,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仁義禮智根於心、清和潤澤顯於外才是本性所在。
“地闢民聚,澤可遠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爲樂也。”
“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大行,然其所得於天者,則不以是而有所加損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廣土衆民:廣闊的土地,衆多的百姓。
- 中天下而立:在天下的中央站立。 中(zhòng):處於……之中。
- 大行:指理想、主張等在世間暢行無阻,即飛黃騰達。
- 窮居:困窘地居住,指處於困境。
- 分(fèn)定:本分確定。 分(fèn):在這裏指本分。
- 睟(suì)然:純淨潤澤的樣子。
- 盎(àng)於背:顯露在肩上背部。 盎:充滿、顯露 。
- 施於四體:延伸到四肢。
- 不言而喻:不用言語就能明白。指肢體動作能自然體現內心的感覺。
翻譯
孟子說:「擁有廣闊的土地、衆多的百姓,這是君子想要的,但君子的快樂並不在於此。在天下的中央站立,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爲樂,但這並非君子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暢行無阻、飛黃騰達也不會增加什麼,即便處於困窘境地也不會有所減損,這是因爲他的本分已經確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就像植根在心中。它生髮出來的氣色,純淨潤澤地顯現在臉上,充盈在肩頭背部,延伸到四肢。四肢的動作,不必言語,人們一看便知道其心中的想法。」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孟子對君子境界和本性的深刻論述。首先,孟子辨析了君子的「欲」「樂」與「性」之間的不同。表明君子不會將追求外在的權勢、財富等當作真正的快樂和本性,即便有機會建功立業、澤被萬民,君子會感到快樂,但這並非其最本質的存在。接着重點強調君子的本性乃是仁義禮智深深紮根於內心深處。並且這種內在的品德修養會自然地通過外在的儀表、神態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此言論突出了內在精神追求的純粹與重要性,不依賴外在環境的變化,展現儒家所倡導的道德至上和內在修養的恆常性,對後世道德教育和個人修身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