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六節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爲本。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天下講本性的,都是指它的本身固有的狀態罷了。它的本身固有的狀態是以順應自然爲根本。聰明之所以令人厭惡,是因爲它的穿鑿。如果聰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樣,聰明就不令人厭惡了。大禹治水,只是順應水勢,因勢利導,看來就像無所作爲。如果聰明人也能這樣無所作爲,那就是大聰明瞭。天極高,星辰極遠,如果研究它們已有的跡象,千年以後的冬至,都可以坐着推算出來。”
注釋
性:物性或人性。故:指事物已有的跡象,即事物的本然狀態。
利:順應。
日至:冬至。
賞析
本章論人之天性在於自然,研究人性者也要順應自然。
孟子認爲,推究人性之所以然,要以順應自然之理爲根本。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用巧智,因爲這很容易流於穿鑿附會,反而把握不了人性。但是,假如聰明人用巧智,能像大禹治水那樣順應自然,那麼那巧智也很了不得。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他們有自然而然的需求,君主尊重並滿足這種需求,這便是“仁”。
這種治學方法,就是中國古代學者那種妙悟、頓悟的方法。現代學者如果能把這種方法與西方人的條分縷析的方法結合起來,學問就會大有長進。
“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猶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也。然其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爲惡、水之在山,則非自然之故矣。”
“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則爲大智。若用小智而鑿以自私,則害於性而反爲不智。程子之言,可謂深得此章之旨矣。”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