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七節

· 孟子
孟子曰:“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有徵收布帛的稅,有徵收糧食的稅,有徵發人力的稅。君子只採用其中的一種,對於另外兩種,暫不使用。如果同時徵收兩種稅,百姓就會有餓死的;如果同時徵收三種稅,那麼父子就會離散。”

注釋

力役之徵:通過徵勞役的方式徵稅。 殍(piǎo):餓死的人。

賞析

本章論爲政者當減輕賦稅。 孟子多次講過減輕賦稅的問題,甚至說超過了十分抽一的稅率,那就是夏桀的暴政。 “徵賦之法,歲有常數,然布縷取之於夏,粟米取之於秋,力役取之於冬,當各以其時;若並取之,則民力有所不堪矣。今兩稅三限之法,亦此意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