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四節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爲陳,我善爲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徵北狄怨,東面而徵西夷怨。曰:‘奚爲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徵之爲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善於佈陣,我善於作戰。’這是大罪過。國君喜好仁,就會天下無敵。商湯向南方征討,北方的民族就會埋怨,向東方去征討,西方的民族就會埋怨,說:‘爲什麼不先來我們這兒?’周武王討伐殷商的時候,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對殷商的百姓說:‘不要害怕!我是來讓你們得到安寧的,不是和你們爲敵的。’殷商的百姓都把額角觸地叩頭,發出的聲響如同山陵崩塌。‘徵’的意思是‘正’,如果各個國家都端正自身,哪裏用得着作戰呢?”
注釋
陳:同“陣”。
革車:兵車。兩:同“輛”。虎賁(bēn):勇士。
若崩厥角稽首:“厥角稽首若崩”之倒文。厥角:這裏指以額觸地。厥,同“蹶”,頓。角,額角。稽(qǐ)首:古時的跪拜禮,叩頭於地。
賞析
本章仍論仁者無敵。
孟子認爲,國君好仁,則本國人民無不富足,無不用命。敵國之君不好仁,則國敝民貧,且盼仁君相救,如禾苗之盼春雨。孟子認爲,仁君應該先正己,然後正天下,何必要用戰爭呢?孟子這段議論,是針對有人說“我會佈陣打仗”的話來說的。
孟子“仁者無敵”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實際上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仁者”必須是“至仁”,“不仁者”必須是“至不仁”。但在實際生活中,能滿足這種條件的恐怕不多。即使是“至不仁”的國君,其軍隊和百姓未必都會倒戈。既然作戰,當然要講戰略戰術。孟子以爲“至不仁”者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派一小隊人馬把他抓來就行了,不必講戰略戰術,這也是非常天真的想法。
“仁者無敵”雖有一定道理,但孟子將其極端化,就顯得有些幼稚了。
“民爲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