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五節

· 孟子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爲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萬章說:“通過行爲和政事顯示給他,是怎樣的?” 孟子說:“天子能把人推薦給天,卻不能讓天給他天下;諸侯能把人推薦給天子,卻不能讓天子給他諸侯之位;大夫能把人推薦給諸侯,卻不能讓諸侯給他大夫之位。從前堯把舜推薦給天而天接受了他,把舜顯示給老百姓而老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說,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政事顯示給他罷了。” “請問把舜推薦給天而天接受了他,把舜展現給老百姓而老百姓接受了他,是怎樣的?” 孟子說:“讓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這是天接受了他,讓他主持政事而政事有條不紊,老百姓滿意他,這是老百姓接受了他。天下是天給他的,是老百姓給他的,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給人。舜輔佐堯二十八年,這不是他一個人所能決定的,是天意。堯死後,三年的服喪期限也結束時,舜避開堯的兒子,到南河的南邊去。天下諸侯來朝見的,不到堯的兒子那裏而到舜那裏;打官司的,不到堯的兒子那裏而到舜那裏;歌頌的,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說是天意。這樣他纔回到中國,繼承了天子的職位。如果是當初就住到堯的宮室裏,逼迫堯的兒子,那是篡奪,不是天給他。《太誓》說:‘天的看法來自於用我們老百姓的眼睛,天的聽聞來自於用我們老百姓的耳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諄諄然:誠摯地,教導不倦的樣子。 暴(pù):顯示,公佈。 行:指個人的行爲。事:指政事。 南河:即黃河,因在堯時都城的南面,故稱。 朝覲(cháojìn):臣子晉見君主。 《太誓》:《尚書》篇名。 萬章說:“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給人。” “那麼舜享有天下,是誰給他的?” 孟子說:“天給他的。” “天給他,是反覆叮嚀命令他的嗎?” 孟子說:“不。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政事顯示給他罷了。”

賞析

本章亦論堯舜之事。 孟子認爲,天子個人並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予誰,而只有上天和下民纔有這個權力。他的論述既有“君權神授”的神祕色彩,又有“民約論”的味道。 按照古代傳說,堯、舜均爲原始社會末期華夏諸族聯盟的領袖。那時有一個聯盟會議,成員爲各部落酋長之類。所謂“天子”的位子,由聯盟會議決定,然後天子禪位,堯、舜先後繼位,都是這麼來的。 孟子雖是一代宗師,但因他對原始社會的情況不甚瞭解,又刻意從各種互相矛盾的傳說中找出對堯、舜有利的傳說曲爲辯護,所以他的見解未必站得住腳。 “天無形,其視聽皆從於民之視聽。民之歸舜如此,則天與之可知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諄諄(zhūn zhūn)然:懇切耐心的樣子。
  • 暴(pù)之:公開地展示、顯露。這裏有把舜推薦給民衆讓民衆瞭解之意 。
  • 朝覲(cháo jìn):古代諸侯拜見天子。
  • 訟獄:打官司。
  • :登上。

翻譯

萬章問:「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給別人。」 萬章又問:「那麼舜得到天下,是誰給他的呢?」孟子回答:「是天給他的。」 萬章問:「天給他,是很懇切地告誡他嗎?」孟子說:「不是。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罷了。」 萬章問:「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是怎麼樣的呢?」孟子說:「天子能向天推薦人,但不能讓天把天下給他;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讓天子把諸侯之位給他;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讓諸侯把大夫之位給他。從前堯向天推薦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民衆,民衆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罷了。」 萬章問:「請問向天推薦,天接受;公開介紹給民衆,民衆接受,這是怎麼回事呢?」 孟子說:「讓舜主持祭祀,所有神靈都來享用祭品,這說明天接受了他;讓舜處理國事,國事治理得很好,百姓都滿意安心,這說明民衆接受了他。這是天授予的,也是人授予的。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給別人。舜輔佐堯二十八年,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是天意。堯去世後,守喪三年完畢,舜到南河以南迴避堯的兒子。天下前來朝見天子的諸侯,不去見堯的兒子而去見舜;打官司的人,不去找堯的兒子而去找舜;歌頌的人,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說是天意。此後舜纔回到中原,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舜當時就住進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那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授予的了。《太誓》說:『天的看法來自民衆的看法,天的聽聞來自民衆的聽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賞析

這段對話圍繞「舜得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展開探討,深入闡釋了孟子的天命觀和民本思想。孟子否定了天子可以私自將天下給予他人的觀點,強調天下的授予是天意與民意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表明天意並非通過言語傳達,而是體現在具體行爲和事件中。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這句千古名言更是體現了孟子認爲天意與民意是緊密相連的,民衆的態度和抉擇在政權更迭中起着關鍵作用。 文中通過舜得天下的事例,闡述了君權的獲得需要符合天意與民心,塑造了孟子所倡導的理想政治模式和價值觀念,體現出對道德與民意在政治權力傳承中重要性的深刻思考 ,不僅在當時具有啓發意義,對後世政治理念和價值觀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