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五節
所属合集
譯文
注釋
賞析
註釋
- 諄諄(zhūn zhūn)然:懇切耐心的樣子。
- 暴(pù)之:公開地展示、顯露。這裏有把舜推薦給民衆讓民衆瞭解之意 。
- 朝覲(cháo jìn):古代諸侯拜見天子。
- 訟獄:打官司。
- 踐:登上。
翻譯
萬章問:「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給別人。」 萬章又問:「那麼舜得到天下,是誰給他的呢?」孟子回答:「是天給他的。」 萬章問:「天給他,是很懇切地告誡他嗎?」孟子說:「不是。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罷了。」 萬章問:「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是怎麼樣的呢?」孟子說:「天子能向天推薦人,但不能讓天把天下給他;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讓天子把諸侯之位給他;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讓諸侯把大夫之位給他。從前堯向天推薦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民衆,民衆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只通過行爲和事情來顯示罷了。」 萬章問:「請問向天推薦,天接受;公開介紹給民衆,民衆接受,這是怎麼回事呢?」 孟子說:「讓舜主持祭祀,所有神靈都來享用祭品,這說明天接受了他;讓舜處理國事,國事治理得很好,百姓都滿意安心,這說明民衆接受了他。這是天授予的,也是人授予的。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給別人。舜輔佐堯二十八年,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是天意。堯去世後,守喪三年完畢,舜到南河以南迴避堯的兒子。天下前來朝見天子的諸侯,不去見堯的兒子而去見舜;打官司的人,不去找堯的兒子而去找舜;歌頌的人,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說是天意。此後舜纔回到中原,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舜當時就住進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那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授予的了。《太誓》說:『天的看法來自民衆的看法,天的聽聞來自民衆的聽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賞析
這段對話圍繞「舜得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展開探討,深入闡釋了孟子的天命觀和民本思想。孟子否定了天子可以私自將天下給予他人的觀點,強調天下的授予是天意與民意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表明天意並非通過言語傳達,而是體現在具體行爲和事件中。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這句千古名言更是體現了孟子認爲天意與民意是緊密相連的,民衆的態度和抉擇在政權更迭中起着關鍵作用。 文中通過舜得天下的事例,闡述了君權的獲得需要符合天意與民心,塑造了孟子所倡導的理想政治模式和價值觀念,體現出對道德與民意在政治權力傳承中重要性的深刻思考 ,不僅在當時具有啓發意義,對後世政治理念和價值觀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