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四節

· 孟子
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爲愈己,於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爲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逄蒙向羿學習射箭,完全掌握了羿的本領,心想天下只有羿超過自己,於是殺了羿。孟子說:“這事也有羿的過錯。” 公明儀說:“好像沒有他的過錯吧。” 孟子說:“過錯不大罷了,怎能說沒有過錯呢?鄭國派子濯孺子攻打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拿不了弓,我必死無疑了!’向給他駕車的人問道:‘追我的是誰呢?’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說:‘我死不了了。’駕車的人問道:‘庾公之斯是衛國擅長射箭的人,先生卻說我死不了,什麼意思?’子濯孺子回答道:‘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個正派人,他所交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人。’尹公之他是向我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個正派人,他所交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人。’庾公之斯趕到了,說:‘先生爲什麼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拿不了弓。’庾公之斯便說:‘我是向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先生學的射箭。我不忍心用先生的本領反過來傷害先生。儘管這樣,今天的事,是君主的公事,我不敢不辦。’於是抽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把箭鏃去掉,發射了四支後便回去了。”

注釋

逄(páng)蒙:羿的學生、家衆。羿(yì):擅長射箭,篡夏自立,逄蒙助寒浞殺羿。 子濯孺子:鄭國的武將。庾公之斯:衛國的將領。 尹公之他:衛國人。 端人:正派人或正直的人。 金:指箭鏃。乘矢:四支箭。

賞析

本章論后羿之過,在於后羿不善於選擇和教育學生,對於逄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結果招致殺身之禍。 孟子用對比論證法,引出子灌孺子師徒的故事。子灌孺子戰敗後,被徒孫所追殺,儘管子灌孺子病得連弓箭都拿不動,而徒孫乃敵國之名將,但他仍然堅信,徒孫今天不會殺他。他知道,他的弟子是正人君子,因此推定徒孫也是個正人君子。按照上古的規矩,雙方打仗要正兒八經宣戰,正兒八經搏擊,乘人之危非君子所爲。果然,徒孫追來後,既履行了“君事”,又盡了徒孫對祖師爺的情誼。 孟子的本意是告訴諸侯和士大夫們,要先正己,再正人。 “孟子言使羿如子濯孺子得尹公他而教之,則必無逄蒙之禍。然夷羿篡弒之賊,蒙乃逆儔;庾斯雖全私恩,亦廢公義。其事皆無足論者,孟子蓋特以取友而言耳。”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