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節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陳子問:“古代的君子要怎樣纔去做官?”
孟子說:“前去就職的情況有三種,自動離職的情況有三種。畢恭畢敬地以禮相迎;對他所說的話,打算去實行,便去就職;禮貌雖然沒有衰減,但他所說的話,不能夠得以實行,便離開。其次,雖然沒有將他的言論付諸實踐,但畢恭畢敬地以禮相迎,那麼便就職;禮貌衰減,就離開。最次,從早到晚都吃不上飯,餓得走不出屋門,君主知道了,說:‘我從大的方面說不能推行他的主張,又不能聽從他的進言,使他在我的國土上餓肚子,我爲此感到羞恥。’於是賙濟他,若能這樣,也可以接受,只爲免於一死罷了。”
注釋
陳子:指陳臻,孟門弟子。
周:賙濟。
賞析
本章答弟子陳臻問,論君子出仕之道。
孟子把君子出仕的情況分爲三等,最上等的是君主禮遇,又言聽計從;其次是僅給禮遇,但不納君子的善言;最下等的是不僅不納善言,甚至連起碼的禮遇都沒有,去做官,不過是混碗飯吃,免於餓死而已。
上等的,是以君子爲師。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理想的出仕模式,除了伊尹、管仲、諸葛亮等極少數人外,鮮有人能夠做到。
“所謂見行可之仕,若孔子於季桓子是也。受女樂而不朝,則去之矣。”
“所謂際可之仕,若孔子於衛靈公是也。故與公遊於囿,公仰視蜚鴈而後去之。”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