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只取其中的兩三頁罷了。仁人天下無敵,憑藉周武王這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最不仁的人,怎麼會讓鮮血流淌得足以把杵都漂起來呢?”
注釋
《書》:指《尚書》。
《武成》:《尚書·周書》篇名,敘述了周武王伐紂之事。今存《武成》是僞古文。策:編成的竹簡。
杵:舂杵,舂米用的棒槌。一說形狀像杵的兵器。
賞析
《尚書·武成》,大概是寫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故事。據學者研究,《武成》早在東漢初期即已亡佚,今日的《武成》是僞古文。
大概孟子看到的《武成》寫周武王伐商紂王時,極言殺人之多,有“流血漂杵”之類的話,孟子便從情理上推定,這話有問題:周武王是至仁之人,商紂王是至不仁之人,“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怎麼會死這麼多人呢?因此他說,與其盡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比方他讀《武成》,只取用其中兩三根竹簡說的話,別的一概不信。
據史家考證,武王伐紂時,儘管聯合了許多諸侯,武王一方的力量仍是很小的。紂王之所以被打敗,主要是因爲他的軍隊倒戈。這大概是孟子“仁者無敵”的依據。
孟子看書,並不盡信書,而是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斷,這種敢於疑書、敢於與“權威”較勁的精神,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書:這裏指《尚書》。
- 武成:《尚書》的篇名。
- 策:竹簡。
翻譯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就只取其中的兩三片竹簡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周武王這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最不仁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淌得足以讓舂杵都漂起來呢?」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孟子對書籍內容應持有的一種理性態度。他強調不能盲目迷信書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以《武成》爲例,他對其中關於戰爭殘酷場面的描述提出質疑,認爲以仁伐不仁不應該出現血流成河到可以漂起舂杵的程度。這反映了孟子重視道德和仁義的觀念,以及對歷史記載的批判性思維。這段話對後世提醒人們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前人的思想和文獻具有重要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