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二節

· 孟子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同不遠秦楚之路,爲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現在有人有一個無名指彎曲着,伸展不開,不是很疼痛,也不妨礙做事。可是,如果有人能讓它重新伸直,那麼就是讓他前往秦國、楚國去治,他也不會覺得路遠,爲的是無名指不及別人。手指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心性趕不上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就叫不知道哪個輕,哪個重啊。”

注釋

信(shēn):通“伸”。

賞析

本章論人之仁義天性不可喪失,若不幸喪失,必須“醫治”。若只知醫治無名指屈不能伸之病,不知“醫治”人心喪失天良之病,便是不知輕重。孟子長於比喻,本章說明心靈之美遠比外表之美更爲重要。可見儒者的確是心靈美的呼喚者、衛道者。這類說法,已與宋明“心性之學”十分相似了。 “不知類,言其不知輕重之等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