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節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爲政。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樑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爲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子產主持鄭國的政治,曾用他自己的車幫人渡過溱水、洧水。孟子說:“這是私恩小惠卻不懂得搞政治。如果在十一月修成可供徒步的橋,在十二月修成可供車行的橋,老百姓就不必爲渡河發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外出時執鞭開道,讓行人迴避都可以,哪裏能人人幫他過河呢?所以,如果搞政治的人,想討人人歡心,日子也就不夠用了。”
注釋
子產:春秋時鄭國賢相公孫僑,字子產。溱(zhēn)洧(wěi):都是水名,在今河南省。
十一月:指周曆,相當於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相當於夏曆十月。夏曆九、十月是農閒時節,所以在這時修橋。徒槓:可供徒步行走的獨木橋。
輿樑:可供車行的橋。病:發愁。
闢(pì)人:指執鞭者開道,讓行人迴避。闢,闢除。
賞析
本章論爲政之道在於“平其政”,即把政治搞好,不在於小恩小惠。
孟子認爲,執政者的要務是抓綱治國,使民衆安居樂業,這是最大的恩惠,比具體地做一兩件事情要好不知多少倍。如果爲政者一個一個討老百姓喜歡,那日子也就不夠用了。這對今日爲政者仍有意義。
“惠,謂私恩小利。政,則有公平正大之體,綱紀法度之施焉。”
“言能平其政,則出行之際,闢除行人,使之避己,亦不爲過。況國中之水,當涉者衆,豈能悉以乘輿濟之哉?”
“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悅其意,則人多日少,亦不足於用矣。諸葛武侯嘗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