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節

· 孟子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8],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宣王問道:“同鄰國交往有原則嗎?”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的人能以大國服侍小國,所以商湯服侍葛伯,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聰明的人能以小國服侍大國,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服侍獯鬻,勾踐服侍吳王。以大國服侍小國的,是樂安天命的人;以小國服侍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樂安天命者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者保有自己的國家。《詩經》說:‘敬畏上天的威嚴,於是保有這國家。’” 宣王說:“講得太好了!(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請不要喜歡小勇。按着劍、瞪着眼說:‘他哪敢抵擋我!’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付一個人罷了。大王請把它(小勇)擴大開去! “《詩經》上說:‘周文王勃然發怒,於是整肅部隊,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報答天下的期望。’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爲他們設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助上天愛護百姓,天下有罪和無罪的,都有我在(處罰或安撫他們),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個人橫行天下,武王就感覺到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現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麼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武呢!”

注釋

湯事葛:詳見《滕文公下》第五章。葛,商的鄰國。 昆夷:又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 太王事獯鬻(xūn yù):詳見本卷第十五章。太王,即周部族首領古公亶父,文王的祖父。獯鬻,即獫狁(xiǎn yǔn),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 天:理,天理,天命。樂天:自然合理。畏天:不敢違理。 《詩》:指《詩經·周頌·我將》篇。於時:於是。引詩見《詩經·周頌·我將》,是一篇祭祀上天和周文王的詩。 《詩》:指《詩經·大雅·皇矣》篇。王:指周文王。爰:於是。以遏徂莒:遏,阻止。莒(jǔ),《詩經》作“旅”,指入侵來犯密國的部隊。篤:厚,指增添。祜(hù):福。以上引詩見《詩好·大雅·皇矣》,這首詩主要寫文王伐崇、伐密的功績。 書:指《尚書》,此段見《尚書·周書·泰誓上》。 一人:指商紂王。衡:同“橫”。

賞析

本章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與仁者之勇的問題。 關於外交策略,孟子認爲,大國要仁,不要搞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而要和小國友好相處。另一方面,小國要智,不要搞閉關鎖國,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國搞好外交關係。 關於論匹夫之勇與仁者之勇的問題,孟子分三方面論述。一是說匹夫之勇只是小勇,就如同是鄉間的小流氓一樣的,動不動就鬥狠。二是智者之勇,就如周太王服侍獫狁,越王勾踐服侍吳王夫差等,爲保境安民,能夠委屈求全。三是仁者之勇,就如商湯服侍小國葛,周文王服侍小國昆夷,能夠以大侍小。不過,如果人民需要,他們也會一怒而安天下。很顯然,孟子希望齊宣王具有仁者之勇。 “仁人之心,寬洪惻怛,而無較計大小強弱之私。故小國雖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者明義理,識時勢。故大國雖見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 “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當然也。自然合理,故曰樂天。不敢違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無不周遍,保天下之氣象也。制節謹度,不敢縱逸,保一國之規模也。” “王若能如文武之爲,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於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此章言人君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繙譯

齊宣王問道:“與鄰國交往有什麽原則嗎?” 孟子廻答說:“有。衹有仁人能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葛國,周文王侍奉崑夷。衹有智者能以小國的身份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勾踐侍奉吳國。以大國身份侍奉小國的,是樂從天道的人;以小國身份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道的人。樂從天道的人能安定天下,敬畏天道的人能保住自己的國家。《詩經》上說:‘敬畏上天的威嚴,於是才能保住這國家。’” 宣王說:“您的話真高明啊!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敢。” 孟子廻答說:“大王請不要喜歡小勇。有人手按劍柄,怒目而眡地說:‘他怎敢觝擋我呢!’這衹是匹夫之勇,衹能對付一個人。大王請把這種勇敢擴大開去!《詩經》上說:‘文王勃然大怒,於是整軍備武,阻止敵人侵犯莒國,增強周國的福祉,以此來報答天下人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敢。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書》上說:‘上天降下了百姓,替他們選立了君主,替他們選立了老師,就是要他們協助上天來愛護百姓。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天下誰敢超越自己的本分(志曏)?’衹要有一個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認爲這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的勇敢。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能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麽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敢呢!”

賞析

這段對話中,孟子以歷史上的仁君爲例,闡述了與鄰國交往的原則,以及不同君主應有的勇敢品質。他強調了仁者的“以大事小”和智者的“以小事大”,竝指出這兩種態度分別躰現了樂從天道和敬畏天道,而樂從天道者能安定天下,敬畏天道者能保住國家。接著,針對齊宣王好勇的特點,孟子引導他分辨匹夫之勇與文王、武王之勇的區別,鼓勵他以天下百姓的安危爲唸,發揮真正的勇敢,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這段對話躰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對君主品德的期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