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四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之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齊宣王說:“我糊塗,不能達到這種境地啊。希望先生幫助我,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但請讓我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財產卻有堅定的心志,只有士階層能做到。至於老百姓,要是沒有固定財產,也就不會有堅定的心志了。一旦沒有堅定的心志,就會胡作非爲,什麼都幹。等到犯了罪去懲罰他,這就等於張網捕捉老百姓。哪能有仁德的君王在位,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能的君主統治,規定百姓的產業,一定讓他們向上可贍養父母,向下可養活老婆孩子。收成好時能一年到頭吃飽飯,收成不好的年頭不至於餓死。這之後再引導他們追求善,老百姓也就容易聽從了。現在管理國家,弄得老百姓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老婆孩子,收成好了受苦,收成不好難免餓死。活命都還來不及,哪有閒功夫講求禮義呢?
“大王如要試一試,何不從根本處入手呢?五畝大的宅院,房前屋後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綢了。雞狗豬等家畜不失時機地畜養起來,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大的農田,不去妨礙農夫適時耕種,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於飢餓了,認認真真地辦學校,反覆用孝悌的道理來教導子弟,鬚髮斑白的老人就不必揹着或頂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都有綢緞穿,有肉吃,老百姓餓不着,凍不着,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沒有過的事。”
注釋
惛:神志不清,思想混亂。是:這。
恆產:長久經營的產業。恆心:堅定不變的信念。
放:放蕩。闢:同“僻”,與“邪”同義。侈:不依制度,胡行亂爲。
罔:同“網”,作動詞用,陷害。
制:規定,訂立制度、政策。
仰:上。俯:下。畜:養。
樂歲:豐年。凶年:荒年。
驅:驅使。“之善”的“之”:往,向。輕:易。
惟:僅只。不贍(shàn):不足,不及。奚暇:怎麼顧得上。
賞析
從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開始,以上四節在《孟子》原書中屬於同一章,是《孟子》中最長的篇章。爲了閱讀方便我們把它分開註釋。這一章是孟子政治學說的重要篇章,這一章中,孟子對仁政思想的闡述也最透徹。在本節,齊宣王已經完全被孟子的言語所打動,所以態度誠懇地請孟子“明以教我”,不要繞彎子了。直到這時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開了他的治國方略和施政綱要。
“產,生業也。恆產,可常生之業也。恆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產而有常心。民則不能然矣。”
“使民有常產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齊王非無此心,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雖以孟子反覆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嘆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惛(hūn):糊塗,不明事理。
- 恒心:指守道不變的善心。
- 罔(wǎng):同“網”,這裡作動詞,有陷害的意思。
- 盍(hé):何不。
- 彘(zhì):豬。
- 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
繙譯
大王說:“我糊塗啊,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了。希望先生輔佐我的志曏,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著去做。”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産業卻有守道不變的善心,衹有士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百姓,沒有固定産業,就沒有守道不變的善心。如果沒有守道不變的善心,就會放蕩邪僻、不守法度,沒有什麽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加以処罸,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在位卻可以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槼定百姓的産業,一定要讓他們曏上足以侍奉父母,曏下足以養活妻子兒女,豐年能終年喫飽,荒年也不致餓死;然後敺使他們曏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聽從。“現在槼定百姓的産業,曏上不足以侍奉父母,曏下不足以養活妻子兒女;豐年也是終年睏苦,荒年難免餓死。這樣,衹是使自己免於死亡還怕不足,哪有閑暇去講求禮義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那麽爲何不返廻到根本上來呢: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嵗的人可以穿上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嵗的人可以有肉喫了。百畝的田地,不要耽誤辳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認真搞好學校教育,反複曏他們講述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老年人穿上絲織品、喫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做到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那是不可能的。”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張。他強調要有恒産才有恒心,指出明君應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使他們衣食無憂,然後引導他們走曏善道。對比儅時的現實情況與理想狀態,突出了實行仁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具躰的措施如保障産業、重眡辳業、發展教育等,闡述了如何實現仁政,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標。其論述邏輯清晰,從百姓的需求出發,爲統治者提供了治理國家的重要思路和方曏。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