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節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桮桊。”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爲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爲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爲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爲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告子說:“人的本性就像杞柳樹,仁義就像杯盤;把人性納入仁義當中,就像用杞柳樹來製作杯盤一樣。”
孟子說:“你能夠順應杞柳樹的本性來製作杯盤嗎?還是殘害它的本性,然後才製成杯盤呢?如果要通過殘害杞柳樹本性的方式來製作杯盤,那麼也要殘害人的本性才能使人具有仁義嗎?率領天下人來損害仁義的,一定是你的這種論調吧!”
注釋
告子:墨子門徒,年齡長於孟子。
杞(qǐ)柳:楊柳科植物,落葉叢生灌木,枝條柔軟,可用來編器物。
桮(bēi)棬(quān):器物名。桮,同“杯”。棬,用樹條編成的飲器。
戕(qiāng)賊:殘害。
賞析
本章論仁義是否爲人之天性。
墨家學者告子認爲,人之天性好比杞柳樹,無所謂“仁”“不仁”。如果把它做成杯盤,這就有用處了,好比是“義”。把人性變成“仁義”,就像把杞柳樹做成杯盤一樣。告子的本義,是要否定儒家的“性善”學說,但因其用比喻法,表意難免晦澀。孟子按道理應該明白告子之意,但他故意裝糊塗,抓住告子的比喻,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孟子說,您怎麼把杞柳樹做成杯盤呢?是順着它的本性做呢?還是損害它的本性做呢?如果損害其本性做,那麼也將損害人的天性而爲仁義嗎?孟子的本意,是人有仁義的天性,但後天要加以培養,培養時要順乎人性。
但孟子如果真要反駁告子,應該在人到底有無“仁”的天性這一問題上做文章,而不應該談怎樣培養“仁”的天性而使之發揚光大的問題。所以,他們兩個實際上爭論的不是同一個問題。
孟子好論辯,有時強詞奪理,這就是一個例子。
“告子言人性本無仁義,必待矯揉而後成,如荀子性惡之說也。”
“天下之人皆以仁義爲害性而不肯爲,是因子之言而爲仁義之禍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魚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