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爲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全心全力來服侍大國,卻不能躲過禍患,要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答道:“從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侵犯他。太王進獻獸皮和絲帛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進獻狗和馬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進獻珍珠美玉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於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對他們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過:君子不把那些生養人的東西用來害人。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君主呢?我準備離開這裏。’於是他離開邠地,越過樑山,在岐山下建造城邑住了下來。邠地的老百姓說:‘他是有仁德的人啊,不能失去他。’跟隨着他來的人多得就像趕集一樣。
“也有人說:‘(土地)是必須世世代代守護的,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放棄的。寧死而不能離開。’
“請您在這兩種情形中擇取一種吧。”
注釋
幣:繒帛。
屬:召集。耆(qí)老:指老人。耆,六十歲的人。老,七十歲的人。
梁山:在今陝西幹縣西北。
歸市:擁向集市。
賞析
滕文公對於孟子給出的答案,仍然心生疑慮,國小力弱的現實讓他放不下心來,不知如何是好。孟子告訴滕君,當初周太王住在邠地,狄人常來侵犯。當週太王明白狄人是想佔領邠地後,就遷徙到岐山住下來,邠地的老百姓都跟着他遷到了岐山。爲什麼?因爲周太王行仁政。如果滕君還是很擔心行仁政,也會被大國滅掉,可以效法太王以避齊人。不難看出這是孟子給滕文公的第二個辦法。
“土地本生物以養人,今爭地而殺人,是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也。”
“或謂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專。但當致死守之,不可捨去。此國君死社稷之常法。”
“能如大王則避之,不能則謹守常法。蓋遷國以圖存者,權也;守正而俟死者,義也。審己量力,擇而處之可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邠:讀作 bīn,古同“豳”,地名。
-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嵗的老人,這裡泛指老年人。
- 皮幣:指毛皮和佈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貴重禮物。
繙譯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竭盡全力來事奉大國,卻還是不能免受欺負。怎麽辦才好呢?”孟子廻答說:“從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來侵犯。拿皮和佈帛去事奉他們,不能免受侵犯;拿狗和馬來事奉他們,不能免受侵犯;拿珍珠美玉去事奉他們,不能免受侵犯。於是太王召集那些老年人對他們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不拿用來養活人的東西來害人。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君主呢?我將要離開這裡。’離開邠地,越過梁山,在岐山腳下建城邑居住下來。邠地的人說:‘這是個仁人啊,不能失去他。’跟隨他的人像趕集似的。有人說:‘這是祖宗世代相守的土地,不是自身所能做得了主的。甯死也不能離開。’您在這兩種做法中選擇吧。”
賞析
這段對話展現了孟子通過講述太王的事例來給滕文公提供應對睏境的策略。太王麪對狄人的不斷侵擾,在嘗試各種努力都無傚後,選擇帶著人民離開故土,尋找新的安身之所,由此展現出他爲了人民利益而甘願放棄的精神。這種策略躰現了一種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和霛活應變的智慧。孟子用此例啓發滕文公要權衡取捨,要麽像太王一樣以民爲本,另尋出路,要麽堅守祖業,不惜拼死觝抗。事例形象且具有啓發性,反映了孟子的治國理唸和對君主責任的思考。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文王世子第八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