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一節

· 孟子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實在是不仁德啊!仁人把施與他所愛的人的仁德推及他所不愛的人身上;不仁者把加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他所愛的人身上。” 公孫丑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梁惠王因爲土地的緣故,不惜犧牲百姓的血肉之軀去作戰,遭到慘重的失敗。想要收復失地,唯恐不能戰勝敵人,因此又驅使他所喜愛的子弟去作戰送死,這就是把加給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所愛的人的身上。”

注釋

糜爛:犧牲。

賞析

本章批評梁惠王不仁。 儒家講“仁”。孔子曾說:“仁者,人也。”又說:“仁者,愛人。”就是說,天地之間沒什麼比人更重要的。孟子講“仁”,主要是講以仁愛之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先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推廣到愛鄉親,愛國人,愛天下人。 在本章中,孟子說,仁愛的人把他對親人的愛推及不愛的人即一般的人身上去,而不仁的人卻把對別人的恨推及親愛者的身上去。孟子這段話,看似抽象,卻是有感而發。在孟子看來,梁惠王爲了擴張國土的緣故,驅使老百姓去打仗,驅使他喜愛的子弟去死戰,就是把對別人的恨推及親愛者身上去。 孟子並非一概反對戰爭,但對梁惠王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讓百姓、子弟去送死的做法,卻堅決反對。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謂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也。” “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內及外;不仁之禍,由疏逮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糜爛:這裡指殘害、破壞。

繙譯

孟子說:“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者會把對他所愛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身上,不仁者卻會把對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身上。”公孫醜說:“這話是什麽意思呢?”孟子說:“梁惠王因爲爭奪土地的緣故,殘害他的百姓去作戰,大敗後,想要再次發動戰爭,又害怕不能取勝,所以敺使他所喜愛的子弟去爲戰爭送死,這就叫做把對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身上。”

賞析

這段文字躰現了孟子對梁惠王行爲的批判和對仁道的宣敭。孟子通過對比仁者和不仁者的行爲差異,突出了梁惠王行爲的殘忍和不仁。梁惠王爲了土地而讓百姓遭受苦難,甚至讓自己所愛的子弟也卷入戰爭陪葬,這種行爲完全背離了仁的原則。孟子借此表達了他對統治者應秉持仁道、關愛百姓的期望和主張,強調了以民爲本、推行仁政的重要性。這段論述具有較強的現實批判性和思想深度。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