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節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爲君盡君道,欲爲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規和矩,是方與圓最高的標準;聖人,是處理人際關係最好的典範。要做君王,便該盡君道;要做臣,便該盡臣道。二者都效法堯、舜就足夠了。不用舜服侍堯的態度和方式來服侍君主,就是對君主不恭敬;不用堯統治百姓的態度和方式來統治百姓,就是殘害百姓。孔子說:‘路只有兩條,仁和不仁,如此而已。’暴虐百姓嚴重的,就會自己被殺,國家滅亡;不嚴重的,也會自己遭遇危險,國家受到削弱,死後人們給他們‘幽’‘厲’這樣的諡號,即使有孝子賢孫,經歷一百代也改不掉這個壞名聲。《詩經》上說:‘殷商的借鑑並不遙遠,就在夏王桀的時代’,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至:極至,最高標準。
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都是含貶義的諡號。
指《詩經·大雅·蕩》篇。
殷:殷商。鑑:銅鏡,這裏指借鑑。夏後:夏王,指夏桀。
賞析
孟子認爲,做人的典範是做聖人。做人臣要像舜服侍堯那樣,做人君要像堯治理百姓那樣。如果暴虐百姓,要麼身死國亡,要麼身危國削,歷史的教訓不可謂不深!所以要效法先王實行仁政。
孟子倡導仁政,主張關心人民,讓人民豐衣足食,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由此而推出一個效法先王的結論,卻有對有錯,要細加分析。中國人喜歡向後看,老祖宗做了纔敢做,不習慣與時俱進,想來這與儒家思想很有關係。
“法堯舜以盡君臣之道,猶用規矩以盡方圆之極,此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稱堯舜也。”
“幽,暗。厲,虐。皆惡諡也。苟得其實,則雖有孝子慈孫,愛其祖考之甚者,亦不得廢公義而改之。言不仁之禍必至於此,可懼之甚也。”
“商紂之所當鑑者,近在夏桀之世,而孟子引之,又欲後人以幽厲爲鑑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