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孟子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梁惠王說:“我們晉國(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也知道的。(可是)傳到我手中,東邊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戰死了;在西面被秦國奪去七百里土地;在南面又受辱於楚國。我深以爲恥,很想替死在戰場上的將士報仇雪恨。應該怎樣做纔好呢?” 孟子回答道:“方圓百里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耕種之餘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他們(秦、楚)常年奪佔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父母。父母受凍捱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讓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若)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是大王您的對手呢?所以(古語)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大王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了。”

注釋

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列爲諸侯,戰國時還被稱爲三晉,所以,惠王也稱魏國爲晉國。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與齊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魏將軍龐涓。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惠王時,魏國曾屢敗於秦國,被迫多次割地。 南辱於楚:惠王時,圍趙都邯鄲,楚救趙,取魏睢、穢之間七邑。 比:代替。壹:專一地,集中全力地。灑:與“洗刷”的“洗”同,報仇雪恥的意思。 省:儉省。稅斂:稅收。易:治理得很好。耨(nòu):除草。易耨:乾淨地徹底地拔掉田草,以免擾害禾苗。

賞析

梁惠王從一般的請教,到傾訴苦衷和尋求雪恥圖強的良方。孟子於是提出他的仁政主張。推出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這是直接能夠提升國力的物質生產方面;“孝、悌、忠、信”,這是提升一個國家內在競爭力,是精神層面的,也是關鍵所在。這是孟子對當時治理國政的最直接敘述。 “百里,小國也。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於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樂於效死也。” “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於我,則誰與我爲敵哉?” “‘仁者無敵’,蓋古語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迂闊,故勉使勿疑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