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爲善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滕文公問道:“齊國要修築薛城,我很害怕,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答道:“從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侵犯他,他便離開,遷到岐山下去住。這並不是主動選擇住在那裏,是不得已的。可見如果實行仁政,後代子孫一定有成爲天下之王的。君子創立基業,奠定傳統,正是爲了可以被繼承下去。如果能取得成功,那就是天意呀。您能拿齊國怎樣呢?只有努力實行仁政而已。”
注釋
薛:古國名,任姓諸侯國,鄰近滕國,爲齊所滅。
大:同“太。”邠(bīn):同“豳”,在今陝西旬邑西。
狄人:即獯鬻(xūn yù),又稱獫狁,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部。
垂統:把皇位和基業傳給子孫後代。
賞析
齊國人將要加高加固薛地的城牆,這讓弱小的滕國十分恐慌,滕文公不知如何是好,問計於孟子。孟子告訴他,過去周太王因弱小而被趕得到處跑,但因他實行仁政,他的子孫周武王終於爲王,一統天下。至於將來能否像太王的子孫那樣成功,那就靠天意了。
孟子認爲,在齊強滕弱的情況下,滕國若想自立自強,的確是很難的。爲子孫計,滕文公只有努力實行仁政而已。在處理與大國的關係上,孟子則認爲小國要智,不要搞閉關鎖國,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國搞好外交關係。
“言大王非以岐下爲善,擇取而居之也。”
“言能爲善,則如大王雖失其地,而其後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業於前,而垂統緒於後,但能不失其正,令後世可繼續而行耳。若夫成功,則豈可必乎?彼,齊也。君之力既無如之何,則但強於爲善,使其可繼而俟命於天耳。此章言人君但當竭力於其所當爲,不可徼倖於其所難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滕文公:滕國君主。
- 薛:地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當時是齊國的勢力範圍。
- 邠(bīn):也寫作「豳」,在今陝西彬縣一帶。
- 狄人:北方的少數民族。
- 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
- 垂統:把基業留傳下去。
翻譯
滕文公問道:「齊國人要在薛地築城,我非常害怕。這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來侵犯,(周太王)就離開邠地,到岐山腳下居住。這不是他主動選擇要去的,實在是不得已。如果一個君主能施行善政,那麼他的後世子孫中一定會有成就王業的。君子創立基業並把它傳給後世,是爲了讓後代能夠繼續下去。至於能否成功,那就要看天意了。您對這件事能怎麼樣呢?努力施行善政罷了。」
賞析
這段對話體現了孟子的治國理念。面對滕文公對齊國築薛的擔憂,孟子通過講述周太王因狄人侵犯不得已遷都的故事,傳達出君主應把重點放在推行善政上的觀點。孟子認爲,雖然外部形勢可能難以掌控,但君主只要努力踐行善政,即使短期內無法改變困境,也能爲子孫後代積累福澤,爲成就王業打下基礎。這反映出孟子主張着眼長遠,靠自身的德行和治理來贏得未來,具有積極的勸誡和啓示意味,提醒統治者要重視自身作爲,以仁政安邦定國 。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文王世子第八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