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二首

· 杜甫
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 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色借瀟湘闊,聲驅灩澦深。 未辭添霧雨,接上遇衣襟。
拼音

所属合集

#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極:指東方極遠的地方。
  • 瀟湘:指湘江,因湘江流經瀟水,故稱瀟湘。
  • 灩澦:即灩澦堆,是長江三峽之一的瞿塘峽口的巨石,因水流湍急,船隻難以通過,常造成船難。

翻譯

浩浩蕩蕩的長江永不停息,終於流到了東方極遠的地方。衆多河流匯聚於此,如同萬國人民對君王的忠誠之心。江水的顏色因瀟湘的廣闊而顯得更加深邃,江水的聲音因灩澦堆的深邃而顯得更加激越。儘管霧雨不斷,江水依然不辭辛勞地繼續前行,彷彿要與人們的衣襟相接。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長江的壯闊景象,通過「浩浩終不息」展現了長江的永恆與力量。詩中「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巧妙地將江河的匯聚與人民的忠誠相比,寓意深遠。後兩句通過對江水顏色和聲音的描繪,進一步增強了長江的雄渾氣勢。最後,詩人以江水不畏霧雨、勇往直前的形象,表達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開闊,展現了杜甫對長江的深厚感情和卓越的藝術表現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