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三節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裏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瞭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裏,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飢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爲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注釋
梁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姓魏,名罃。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區爲中心,所以黃河以北稱河內,黃河以南稱河外。
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爲河東。
粟:穀子,脫殼後稱爲小米,也泛指穀類。
亦然:也是這樣。
無如:沒有像……。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詞,更、再。
好戰:喜歡打仗。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熱衷於互相攻打和兼併。
請以戰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鼓之:敲起鼓來,發動進攻。古人擊鼓進攻,鳴鑼退兵。鼓,動詞;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
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故鬥已開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棄甲曳(yè)兵:拋棄鎧甲,拖着兵器。曳,拖着。
走:跑,這裏指逃跑。
或:有的人。
以:憑着、藉口。
笑:恥笑,譏笑。
直:只是、不過。
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無:通“毋”,不要。
不違農時:指農忙時不要徵調百姓服役。違,違背、違反,這裏指耽誤。
谷:糧食的統稱。
不可勝食:吃不完。勝,盡。
數罟(cùgǔ)不入洿(wū)池:這是爲了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密;罟,網;洿,不流動的濁水。
鱉(biē):甲魚或團魚。
斤: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
時:時令季節。砍伐樹木宜於在草木凋落,生長季節過後的秋冬時節進行。
養生:供養活着的人。
喪死:爲死了的人辦喪事。
憾:遺憾。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當時諸侯奉行的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霸道”相對。
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21世紀一畝二分多。
樹:種植。
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用作動詞,穿。
豚(tún):小豬。
彘(zhì):豬。
畜(xù):畜養,飼養。
無:通“毋”,不要。
百畝之田: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勞動力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奪:失,違背。
謹:謹慎,這裏指認真從事。
庠(xiánɡ)序:古代的鄉學。《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這裏指“閭”,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爲閭;塾,閭中的學校;黨,五百戶爲黨;庠,設在黨中的學校;術,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爲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國,京城;學,大學。
教:教化。
申:反覆陳述。
孝悌(tì):敬愛父母和兄長。
義:道理。
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
負戴:負,揹負着東西。戴,頭頂着東西。
黎民:百姓。
王:這裏用作動詞,爲王,稱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歸順。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食人食:前一個“食”,動詞,吃;後一個“食”,名詞,指食物。
檢:檢點,制止、約束。
塗:通“途”,道路。
餓莩(piǎo):餓死的人。莩,同“殍”,餓死的人。
發: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歲:年歲、年成。
罪:歸咎、歸罪。
斯:則、那麼。
序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爲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賞析
文章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爲自己對國家已經是“盡心焉耳”,盡心的論據是自己賑災救民,且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問。先試從梁惠王自己標榜的盡心於國的表現賑災救民人手分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自然等災害面前賑災救民的實際上光賑災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杜絕或減少自然等災害的發生,從根本解決問題。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足最大限度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使其樂其所爲,這當然是仁政的具體表現。梁惠王自己也許確實是盡心於賑災救民,但這實際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而已。而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也許鄰國之政真的沒有梁惠王用心,也許是鄰國採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運氣的作用沒有發生太多的自然災害,因而也就沒有太多的賑災救民的舉動,不管如何,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過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問的過程中已將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來了,因此孟子小試牛刀就解決了問題。
第二部分:孟子採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甕”的論辯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謂“引君入甕”,就是論辯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之後連帶反詰句而向對方發難,逼其回答,對方不回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一種論辯方法。孟子面對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個圈套。總體上用剛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敗一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後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麼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論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徑——實行仁政。這部分分三個層次論述了推行王道實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徑、根本途徑及應持的正確態度。基本途徑: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吃穿問題。在這個層次裏,孟子運用了“連鎖推理”形式。就是用前邊推出來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新的結論。又用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如是往復。孟子首先從“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推出“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的結論。又用“穀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這個結論作前提,推出“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又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王道之始”。這種“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王道要從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人手。論述時,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無懈可擊,增強說服力量,顯示了孟子雄辯的藝術。這也許就是孟子的文章爲後世稱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徑: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解決精神文明問題。在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後,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展絲織業,讓五十歲的人就穿上絲綢衣服;發展畜牧業,讓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展教育事業,讓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從而推而廣之。這樣一個老有所養、民風淳樸、其樂融融的社會不就是一方淨土、一方樂土嗎?勢必會“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而何愁民不加多!應持的正確態度:梁惠王的願望是“使民加多”,而國家的情況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爲讀者描繪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飯食,路上餓殍遍地,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出現這種情況,可梁惠王也不打開糧倉賑民,人餓死了,卻說“非我也,歲也”,這和拿着武器殺死人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自己是而兵器有什麼區別!在這裏,孟子又是運用比喻批評了梁惠王推卸責任。最後,語重心長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確態度:不要歸罪年成,要有具體的措施實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到你這裏來了。
文章運用“引君入彀”的論辯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隊自己“盡心於國”之舉,只是臨時應付,不是真正愛民,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還運用“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道要從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入手;還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義”,以解決精神文明問題,才能使民心歸附,國家興盛。
文章在寫作上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又運用排比和對偶,來加強文章的氣勢,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如“穀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一連三個“……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一連二個“……者……矣”。這種排比的寫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氣勢積蓄起來,加強了論辯的力量。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