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一節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爲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公孫丑說:“道的確是很高、很美,就像登天一樣,似乎是不可企及的;爲何不讓道變成能夠有希望達到的東西,從而讓人們每天都努力追求呢?”
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爲手藝拙劣的木工改變或廢棄規矩,羿不會爲技藝拙劣的射手而改變他拉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拉滿弓,但卻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站在正確的道路上,有才能的人就會追隨他。”
注釋
羿: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善射。彀(gòu)率:弓弩張開的程度。
賞析
本章亦論教育。包含相互聯繫的兩層意思:
第一層,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爲追求真理的困難或目標高遠而降低目標或標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高明的老師不能因爲懶惰愚笨的學生而改變或放棄準則。
第二層,“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善於引導的老師總是給學生留有消化理解的餘地,重在傳授方法,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這就是“引而不發,躍如也”。把弓拉滿,但卻並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啓發學生理解,激發他們躍躍欲試的願望。所以,孟子又把這種做法歸結到“中道而立”的落腳點上。所謂“中道”,也就是無過無不及,做得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如此一來,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與學習的問題與儒學所標榜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聯繫在一起了。
能做到這些,則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愉快。
“此章言道有定體,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貶;語不能顯,默不能藏。”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