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四章

· 孔子
子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爲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注釋

二三子:這裏指孔子的學生們。

賞析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此重申上句意。孔子謂我平日無所行而不與二三子以共見。諸君所共見者,即丘其人。學於其人,其人具在,復何隱?此處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謂深切之教矣。蓋諸弟子疑孔子於言有隱。孔子嘗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又曰:“天何言哉?”“予欲無言。”不知天雖無言,時行物生,天道已昭示在人,而更何隱?諸弟子不求之行而求之言,故孔子以無行而不與之道啓之。 本章孔子提醒學者勿盡在言語上求高遠,當從行事上求真實。有真實,始有高遠。而孔子之身與道合,行與學化。其平日之一舉一動,篤實光輝,表裏一體,既非言辨思議所能盡,而言辨思議亦無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學所以爲聖學。孔子曰:“默而識之”,其義可思矣。 本章是孔子自語,蓋當時可能有人在對孔子進行訪談,問及孔子是否對同學們留了一手,或者孔子意識到有人以爲自己對學生留了一手,所以孔子對此一方面進行闢謠:“吾無隱乎爾”, 另一方面又開始對學生們進行教育“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突出其 “行”,而不直言“言”,體現了孔子一貫的執其兩端的教學風格。 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落在學生眼睛裏的,老師教學生,一般以言爲主,如今日之課堂,然而孔子卻單將“行”字拈出,蓋可包含二層含義: 一、於己,我孔丘是知行合一的,我所行即我所言,實踐證明,我把教給你們的知識自己也在執行; 二、於人,提醒同學們不要老是在在言語上求高遠,而應當從行事上求真實。有真實,始有高遠。所謂說的好聽,不如做的好看。 讀本章可體會到孔子對於己所倡導之理念,身體力行,身與道合,行與學化。其平日之一舉一動,篤實光輝,表裏一體,非言辨思議所能盡,而言辨思議亦無以超其外。孔子曰:“默而識之”,其義可思矣。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