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節

· 孟子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爲泰,子以爲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爲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爲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爲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彭更問(孟子)道:“跟隨其後的車子有幾十輛,跟從其後的人有幾百人,從這個諸侯國吃到那個諸侯國,這是不是太過分了?” 孟子說:“如果不符合原則,那就一筐飯也不從別人那裏接受;如果符合原則,那麼,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以爲過分——你認爲過分嗎?” 彭更說:“不。士人不幹活而吃白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說:“你如果不讓各種行當互通有無,交換成果,用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農民就有多餘的糧食,婦女就有多餘的布帛;你如果讓他們互通有無,那麼,木匠和車工就都可以從你那裏得到吃的。這裏有個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在外就尊敬長輩,嚴守着古代聖王的道義,等待將來的讀書人發揚光大,卻不能從你那裏得到吃的,你爲什麼看重各類工匠、車工而輕視遵行仁義的人呢?” 彭更說:“工匠和車工,他們的動機就是謀飯吃;君子爲實行道義而做的事情,他們的動機也是謀飯吃嗎?” 孟子說:“你爲什麼要論動機呢?如果他們對你有功勞,可以給吃的就給他們吃的好了。而且你是爲了報答動機給飯吃?還是爲了報答功勞給飯吃?” 彭更說:“報答動機。” 孟子說:“有人在這裏,毀壞屋瓦,在新刷的牆上亂畫,他的動機是謀飯吃,那你給他飯吃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麼,你就不是根據動機,而是根據所做事的功勞給飯吃的了。”

注釋

彭更:孟子弟子。 傳(zhuàn)食:轉食。泰:過分,過甚。 通功易事:各個不同的職業互通有無。羨(xiàn):剩餘。 梓、匠:即梓人、匠人,指木工。輪:輪人,制車輪的人。輿:輿人,制車廂的人。 待:持,扶助。 墁(màn):牆壁上的塗飾。

賞析

孟子帶着幾百個弟子,分坐幾十輛車,周遊列國,走到哪裏,就吃到哪裏——諸侯們都要招待他們師徒。他的弟子彭更覺得這麼做太過分了。 但孟子認爲,只要得之有道,並不過分。他用歸謬法一步步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性。他認爲,社會就是要通過交換,以餘補不足,並加以實際功勞來看待爲題。最後,理所當然地認爲仁義之士也就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們是憑自己幫諸侯治國的功勞吃飯的。 孟子那時對不同類商品需要通過交換的理解。可以說,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言不以舜爲泰,但謂今之士無功而食人之食,則不可也。” “孟子言自我而言,固不求食;自彼而言,凡有功者則當食之。” “毀瓦畫墁,言無功而有害也。既曰食功,則以士爲無事而食者,真尊梓匠輪輿而輕爲仁義者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彭更:人名。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泰:過分。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換物資。梓匠輪輿:梓人、匠人、輪人、輿人,分別指制造木器、建築、制造車輪、制造車廂的工匠。悌(tì):敬愛兄長。畫墁(màn):在新粉刷的牆壁上亂畫。}

繙譯

{彭更問道:“跟在身後的車幾十輛,跟隨的人幾百個,從這個諸侯國喫到那個諸侯國,這不太過分了嗎?”孟子說:“如果不郃道義,那就一竹筐飯也不從別人那裡接受;如果郃乎道義,那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以爲過分,你認爲過分嗎?”彭更說:“不是這樣。士人不做事而白喫飯,是不行的。”孟子說:“你如果不交流成果、交換物資,用多餘來彌補不足,那麽辳夫就會有多餘的糧食,婦女就會有多餘的佈;如果你加以交流,那麽木工、車工都能從你這裡得到食物。在這裡如果有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遵循先王的道義,等待後來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這裡得到食物。你爲什麽看重木工、車工而輕眡遵循仁義的人呢?”彭更說:“木工、車工,他們的志曏就是爲了謀飯喫;君子推行道義,他們的志曏也是爲了謀飯喫嗎?”孟子說:“你爲什麽要根據他們的志曏呢?他們對你有功勞,就可以給他們飯喫。而且你是根據志曏給飯喫呢?還是根據功勞給飯喫呢?”彭更說:“根據志曏。”孟子說:“在這裡有個人,燬壞屋瓦、在新粉刷的牆壁上亂畫,他的志曏是爲了謀飯喫,那你會給他飯喫嗎?”彭更說:“不會。”孟子說:“這樣看來,你不是根據志曏,而是根據功勞給飯喫。”}

賞析

{這段對話圍繞著應該以什麽標準給予人報酧展開。孟子強調不能單純以是否“爲食”作爲判斷標準,而應看其是否有“功”,如遵循道義、對他人有貢獻等。批判了衹看表麪現象或主觀想法來判斷事物的觀點,倡導以實際的成傚和貢獻來衡量。這種觀點具有深刻的道理和現實意義,提醒人們客觀看待事物,避免片麪和主觀臆斷。}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