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生活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侮辱、掠奪別人的君主,惟恐別人不順從他,怎能稱得上恭敬、節儉呢?恭敬和節儉這兩種品德,難道可以只靠聲音和笑貌勉強裝出來的嗎?”
賞析
本章論諸侯要恭敬他人,生活節儉。
孟子認爲,恭敬他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生活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但那些侮辱別人、掠奪別人的君主,既要侮奪他人,又惟恐他人不順從自己,怎麼能做到恭敬和節儉呢?
“惟恐不順,言恐人之不順己。聲音笑貌,僞爲於外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恭:恭敬,謙遜有禮貌。
- 侮:侮辱、欺侮。
- 儉:節制、不放縱。
- 惡(wū):怎麼,哪裏。
翻譯
孟子說:「恭敬的人不會去欺侮別人,節制的人不會去掠奪別人。動不動就欺侮人、掠奪人的君主,只擔心別人不順從自己,這樣怎麼能做到恭敬和節制呢?恭敬和節制難道能靠好聽的聲音、虛假的笑貌來做到嗎 ?」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孟子對君主品德修養的深刻思考。孟子認爲,真正具有恭敬和節儉品質的人,會表現在行爲上對他人的尊重、不侵犯他人利益。而那些慣於欺侮和掠奪他人的君主,內心只有對權力的追逐,壓根談不上恭敬和節儉。同時,孟子也強調了恭儉絕非表面功夫,不是靠裝出一副好樣子就能實現的,而是要發自內心並體現在實際行動中。這不僅是對君主個人品德的規範,也反映出孟子希望通過君主良好的品德修養來實現仁政治理的政治理想。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