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八節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爲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爲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爲勸之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沈同以私人身份問道:“可以討伐燕國嗎?”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可以把燕國送給子之,子之也不可以從子噲那裏接受燕國。譬如這裏有個士人,您喜歡他,不跟王打招呼就私自把您的俸祿和爵位給他,那士人呢,也沒有王的任命就私自從您這裏接受了,那能行嗎?燕國的事和這個有什麼不同呢?”
齊國討伐了燕國。
有人問孟子:“您勸齊國討伐燕國,有這事嗎?”
孟子說:“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討伐嗎?’我回答他說‘可以’。他便贊同而去討伐燕國。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討伐?’我就會答道:‘作爲天吏,就可以去討伐它。’譬如現在有個殺人的,有人問道:‘那人可以殺嗎?’我就會回答說‘可以。’他如果問:‘誰可以殺他?’我就會答‘作爲獄官,就可以殺他’。如今拿一個同燕國一樣暴虐的齊國去討伐燕國,我爲什麼去勸他呢?”
注釋
沈同:齊大臣。
子噲(kuài):燕王。子之:燕相。
以燕伐燕:前一個燕字喻指齊國,猶言以暴制暴。
賞析
燕王子噲把燕君之位讓給國相子之,燕人不服,爆發內戰。從本章來看,孟子當初同意出兵伐燕,除了救燕民的考慮外,還有維護周禮之意:燕爲姬姓,乃周家天下,燕王私授予人,違反了周禮。但齊國出兵後,沒有在平定燕亂後馬上扶立新的燕君,然後退兵,那麼齊國也成了以暴伐暴,這是孟子沒有料到的,遂爲自己的行爲辯解。
齊國伐燕在齊宣王五年。兩年後,諸侯謀伐齊救燕,孟子勸宣王送回俘虜,歸還重器,擇立新君而後退兵。宣王不聽。次年,諸侯伐齊,齊國大敗。孟子由此知宣王不可輔佐,遂辭去他在齊國的大夫之職。
“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傳之先君。私以與人,則與者受者皆有罪也。”
“言齊無道,與燕無異,如以燕伐燕也。史記亦謂孟子勸齊伐燕,蓋傳聞此說之誤。”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