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八節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有五百多年,像禹、皋陶,是親眼目睹而知道堯、舜之道的;至於商湯,則是聽到傳聞而知道的。從商湯到周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是親眼目睹而知道的;至於文王,則是聽到傳聞而知道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便是親眼目睹而知道的;至於孔子,則是聽到傳聞而知道的。從孔子以來到現在,有百來年,距離聖人生活的時代不是很遠,距離聖人的家鄉如此接近,卻沒有繼承聖人之道的,那也就不會有繼承人了。”
注釋
萊朱:又名仲虺(huì),商湯時的賢臣。
散宜生:周文王時的賢臣,後曾幫助周武王滅商。
賞析
武王伐紂後,商民族成了亡國之民。商民說,從堯舜到我商人聖祖湯,過了五百年。從湯王到商族滅亡,又過了五百年。那麼,再過五百年,商民中必定會出現聖王賢臣,商民族必定會東山再起。這個預言,叫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聖王賢臣,商民族必定會東山再起。這個預言,叫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
又過了五百年,出了孔子。商民認爲,孔子應了這個“五百之期”。“五百之期”的預言對孔子一生的激勵作用仍然是無比巨大的。孔子雖爲匹夫,但一生都以堯、舜、禹、湯文武等聖人自許,並做了許多在當時本該由天子做的事,如整理《詩經》《春秋》等。當然,孔子並沒有成爲商民復辟的工具,他從包括周族聖王文王、武王和周公在內的歷代聖賢那裏學到了仁道,“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並因此創立儒學,深深地影響了孟子,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
孟子想,當今之世,能當此偉大預言,推行仁政,拯救天下的,除了我孟軻還會有誰呢?但這樣的話,他不便明說,所以只得反覆感嘆:我們離聖人孔子的時代如此之近,離孔子的家鄉又是如此之近,但竟然沒有繼承者!他並不是感嘆自己沒有繼承孔子的仁道,而是感嘆自己垂垂老矣,一生已經要完了,竟然沒有應這個預言!
本章作爲全書的最後一章,是“卒章顯志”,是給《孟子》這本書、也是給孟子這個人一生作的總結。
“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後世遂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而又以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羣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指深哉!”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寡人之於國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