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八節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談論仁道嗎?別人有危險,他安然不動,別人遭了災,他卻趁火打劫,高興於別人所遭受的慘禍。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談論仁道,那還會有亡國敗家的事嗎?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說:‘弟子們聽着!清呢,就洗帽纓;濁呢,就洗雙腳。這都取決於水本身啊。’人一定先是有自取侮辱的原因,然後別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是有自毀的原因,然後別人才毀掉它;國一定先是有自己招來攻伐的原因,然後別人才攻伐它。《太甲》說:‘天降的災難還可以躲避,自找的災難那可活不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釋
菑(zāi):同“災”。
滄浪:河名,即漢水。纓:系在頸下的帽帶。
滄浪四句:上古流傳的民謠。
太甲:《尚書》篇名。
賞析
本章從反面講,不能以不仁者爲師。
不仁者見人危險而安然不動,見人遭災而從中取利,他們就喜歡那些招致亡國的暴虐之物。如果可以與不仁者談論仁道,那麼怎麼會有亡國敗家之事?
一個人究竟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是由他自己來決定的。如果以不仁者爲師,就是“自侮”“自毀”“自作孽”,那就完了。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禍福之來,皆由自取。所以君子應以仁者爲師,自強不息。
“所以亡者,謂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慾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顛倒錯亂至於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於敗亡也。”
“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於存亡之着。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菑(zāi):同“災”,災難。
- 濯(zhuó):洗。
- 纓: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繙譯
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同他商議嗎?他們對別人的危險心安理得,從別人的災難中謀取利益,以別人的滅亡爲樂事。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商議,那怎麽會有亡國敗家的事呢?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澈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渾濁呀,可以洗我的腳。’孔子說:‘弟子們聽著!水清澈就洗帽纓,水渾濁就洗腳,這都是由自己決定的。’一個人一定是先自己侮辱自己,然後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一定是先自己燬壞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燬壞它;一個國家一定是先自己討伐自己,然後別人才會討伐它。《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災禍,就無法逃脫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自身的行爲和態度是決定其命運的關鍵因素。不仁者的行爲是錯誤和危險的,他們對他人的不幸無動於衷甚至從中獲利,這種行爲必然導致不良後果。文中通過引用孺子歌和孔子的話,以及《太甲》中的名言,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或一個群躰的命運往往是由自己的行爲所決定的。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名譽和地位,那麽就會招來別人的侮辱和輕眡;如果一個家庭內部不和睦,不注重自身的建設和琯理,那麽就會給別人以可乘之機,導致家庭的破裂;同樣,如果一個國家內部腐敗、混亂,不加強自身的實力和治理,那麽就會引發外部的侵略和攻擊,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段文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意義,提醒人們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爲,注重自身的脩養和發展,以避免不幸的發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文王世子第八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