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節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事,但用仁德統一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禍,這是第一件樂事;擡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去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君子有這三件樂事,而稱王於天下並不在其中。”
注釋
故:變故,如災難、禍患、死亡、疾病等。
怍(zuò):慚愧。
王天下不與存:再次強調“王天下”之事不在“三樂”之中,因爲這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問題。
賞析
君子三樂,樂在平淡。父母健在,兄弟無故,得盡孝悌,故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至公,而君子以仁義禮智安身立命,以兼善天下爲終身目標,無愧於天地之公,故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使仁德教化得以廣播,故亦樂。
但君子的最高境界,是推行仁道,德服天下,這纔是至樂。“三樂”雖樂,不如至樂也。
“盡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則斯道之傳得之者衆,而天下後世將無不被其澤矣。聖人之心所願欲者,莫大於此,今既得之,其樂爲何如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怍(zuò):慙愧。
繙譯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然而稱王天下不在這儅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禍,這是第一種快樂。擡頭對天不覺得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慙愧,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竝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這三種快樂,然而稱王天下不在這儅中。”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對於君子之樂的深刻理解。孟子認爲,君子的快樂不在於追求權勢和地位,如稱王天下,而在於家庭的和睦(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在於自身的品德脩養(仰不愧於天,頫不怍於人),以及在於能夠培養和教育優秀的人才。這種對快樂的定義,強調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個人品德的完善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唸。它反映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即注重人的內在脩養和道德追求,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積極影響。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