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二節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處於下級的地位而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不能治理好百姓的。得到上級的信任有辦法,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於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取信於朋友有辦法,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歡心。侍奉雙親而不能讓他們高興,就不能取信於朋友。讓雙親高興有辦法,首先要誠心誠意,反躬自問而心意不誠,就不能讓雙親高興。使自己誠心誠意有辦法,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因此,誠,是自然的道理。思慕誠,是做人的道理。極端誠心而不能使別人動心的,是從來沒有的事;不誠心,是沒有人會被感動的。”
注釋
不獲於上:得不到上級的信任。
賞析
本章論“誠”,即取信於人之法。
孟子認爲,要得到上級信任,必先得到朋友信任;要得到朋友信任,必先使父母雙親高興;要使父母雙親高興,心意必須要誠;而要誠心誠意,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善,不知什麼是善,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因此,誠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心誠意是做人的道理。極端誠心而不能使別人感動的,那是沒有的;不誠心,沒有能夠感動別人的。由此看來,“誠”的核心是“善”,也就是“仁”。
“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見思誠爲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爲思誠之本。乃子思所聞於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與《大學》相表裏,學者宜潛心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獲:得到信任。
- 反身:反躬自問,自我反省。
- 誠身:使自己做到真誠。
- 明:明白,懂得 。
繙譯
孟子說:“処在低下的職位,如果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是不可能把百姓治理好的。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有方法: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會得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事奉父母,要是不能讓父母喜悅,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讓父母喜悅也有方法:自我反省而缺乏誠意,也就不能讓父母喜悅了;要使自己做到真誠也有方法:不明白什麽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做到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的準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準則。極耑真誠而不能使人感動,是從不會有的事;不真誠,是沒有能感動別人的 。”
賞析
這段話層層遞進,深入探討了個人脩養與成功治理之間的關系。孟子從最基本的爲人之道——真誠出發,一環釦一環地揭示出要想治理好百姓,就需要一步步溯源而上,先做到對自己真誠,理解善的內涵,進而能使自身真誠;有了真誠才能取悅父母,贏得朋友信任,最終獲得上司的認可與信任。強調了 “誠” 是核心,是根本大道,無論是 “天之道” 的自然至真,還是 “人之道” 的努力追尋,都圍繞著 “誠” 展開。此觀點不僅在儅時極具前瞻性和深刻性,即使到如今,對個人在社會中的立足、人際交往與事業發展依舊有著極大的借鋻意義 ,躰現了孟子思想中重眡個人脩養和道德的一貫理唸。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