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避開墨子學派的,一定會歸入楊朱學派;避開楊朱學派的,一定會歸入儒家學派。迴歸了,就接納他罷了。如今和楊朱、墨翟學派辯論的人,就像追趕走丟了的豬,已經回到豬圈了,還要跟着把它的腳拴好。”
注釋
放:放任,走失。
苙(lì):養牲畜的柵欄。招:羈絆。
賞析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楊朱主張“爲我”,儒家主張“仁義”,三家都是顯學。天下學子,離開墨家的必歸於楊子一派,離開楊子的必歸於儒學一派。這些人既已迴歸儒學,就接納他們算了。
但是,儒家學派中大概有人仍然不放過當初曾信奉過墨學、楊學後來尊崇儒學的那些人,所以孟子發了這番議論,批評這種現象。他打比方說,好比把走失的豬趕回到豬圈裏,卻還要用繩索羈絆它,怕它再跑了,這很不好。
“墨氏務外而不情,楊氏太簡而近實,故其反正之漸,大略如此。歸斯受之者,憫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
“此章見聖賢之於異端,距之甚嚴,而於其來歸,待之甚恕。距之嚴,故人知彼說之爲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義之盡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