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孟子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告子說:“天生的東西叫做天性。” 孟子說:“天生的東西叫做天性,就像所有物體的白色都叫做白嗎?” 告子回答說:“是的。” “這麼說,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嗎?” 告子回答說:“是的。” “那麼,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嗎?”

賞析

本章承前二章,繼續寫告子、孟子爭辯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 法家認爲“性惡”,儒家認爲“性善”,這都是道德評價。墨家學者告子認爲,人的天性無所謂善惡,只有求生的本能罷了。 孟子等儒家學者認爲,人有仁義禮智,而動物沒有,這就是所謂“人禽之別”,所以他用“歸謬法”反駁告子。但稍懂動物學的人都知道,動物也有舐犢之情,也有雄雌之情,也有反哺之情,未必就沒有仁義禮智“四端”。儒家學說未必無懈可擊。 雖因表述的原因,告子並沒有講清楚人的天性究竟爲何物,但他排除了道德評價這一標準,這一思路仍然是很有意義的。 “告子論性,前後四章,語雖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與近世佛氏所謂作用是性者略相似。” “白之謂白,猶言凡物之白者,同謂之白,更無差別也。白羽以下,孟子再問而告子曰然,則是謂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 “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於天之氣也。性,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豈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無不善,而爲萬物之靈也。告子不知性之爲理,而以所謂氣者當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之說,縱橫繆戾,紛紜舛錯,而此章之誤乃其本根。所以然者,蓋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也。孟子以是折之,其義精矣。”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