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四節

· 孟子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對於美色,耳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對於芬芳的氣味,手足四肢對於安逸,這些愛好都是天性,但能否得到,要由命來決定,君子不把它們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對於父子,義對於君臣,禮對於賓主,智慧對於賢人,聖人對於天道,能否實現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君子不把它們看作是命運的範疇。”

注釋

臭(xiù):各種氣味。文中特指芳香的氣味。安佚:安逸,舒適。

賞析

口欲美味,目欲美色,耳欲美聲,鼻欲香氣,四肢欲安逸,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能否得到,卻是由命運來決定的,所以君子不認爲得到它們是必然的。 父子之於仁,君臣之於義,賓主之於禮,賢者之於智,聖人之於天道,這些也都是人們天然的需求。但能否實現這樣的理想,而使天下歸仁,那也是由命運決定的,所以君子也不認爲實現它們是必然的。君子不談論命運,只是順其自然,努力去做罷了。至於能否成功,也就管不了啦。 孟子一生都在爲實現仁政理想奮鬥,但命運之神似乎並不關照他。所以到了晚年,他說了這樣一番無可奈何的話。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