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三節

· 孟子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爲事,立爲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慾其貴也,愛之慾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爲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萬章問道:“象每天把殺掉舜當作一件大事,舜做了天子後卻只是流放他,爲什麼?” 孟子說:“其實舜是封象爲諸侯,有的人卻說是流放。” 萬章說:“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發配到崇山,把三苗之君驅逐到三危,在羽山殺掉了鯀,懲罰了這四個罪人而天下人都歸服,這就是討伐不仁了。象是極爲不仁的,卻封爲有庳國的侯。有庳國的人難道有罪嗎,仁人就是這樣做事嗎?一對別人,就討伐他,對弟弟,就封賞他?” 孟子說:“仁人對於弟弟呀,不把憤怒藏在心裏,不記仇,只是親近他、愛護他罷了。親近他,就要他顯貴;愛護他,就要他富有。封爲有庳國的侯,就是使他富貴。自己做天子,弟弟卻是普通百姓,可以叫做親近他、愛護他嗎?” 萬章說:“請問有的人說是流放,又是什麼意思?” 孟子說:“象不能在他的國家有所作爲,天子派官吏來治理他的國家,收繳貢稅,所以有人說是流放。象難道能夠殘害他的百姓嗎?儘管這樣,舜還想常常能見到他,所以不斷讓他來,‘沒到繳納貢稅的時候,就以政治上的原因接待有庳’。說的就是這件事。”

注釋

共(gōng)工:人名,相傳爲堯的臣。 驩兜:人名。崇山:地名,在南方偏遠之地。 殺:當爲“竄”的假借字。三苗:國名。三危:山名,在西方偏遠之地。 殛(jí):誅殺。鯀:人名,傳說爲禹之父。羽山:山名,在東方偏遠之地。 有庳(bì):又作有鼻,國名。

賞析

本章與前兩章一樣,也記孟子、萬章師徒討論舜帝之事。 舜帝做天子後,流放了“四凶”,卻封同樣不仁不義的弟弟爲有庳國國君。這事讓萬章不理解。孟子說,像舜這樣的仁人對弟弟只有親之愛之而已。既然親愛弟弟,就要弟弟既貴且富。 萬章又問,傳說讓象到有庳國去是流放他,這怎麼講?孟子解釋說,象雖是諸侯,但天子派官吏給他治理國家、繳納貢稅,所以有人說是流放。即使如此,舜帝還是常想見到弟弟的,所以象也常來,舜帝叮囑說,不必等到朝貢時纔來見我,平時我也可因行政的機會而接見你。 舜帝是大聖人,於是孟子竭盡全力爲他辯解,理由看起來有點牽強附會,從常理上看很難讓人贊成。 “孟子言象雖封爲有庳之君,然不得治其國,天子使吏代之治,而納其所收之貢稅於象。有似於放,故或者以爲放也。蓋象至不仁,處之如此,則既不失吾親愛之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源源,若水之相繼也。來,謂來朝覲也。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謂不待及諸侯朝貢之期,而以政事接見有庳之君。蓋古書之辭,而孟子引以證源源而來之意,見其親愛之無已如此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