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一節

·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爲,達之於其所爲,義也。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爲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這種心推及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願做的事,推及他想做的事上,就是義。人如果能夠把不想害人的心擴展開,那麼仁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挖洞、跳牆的心擴展開,那麼,義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受人輕蔑的心理擴展開,就能無論到哪裏,行爲都符合義。士人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這是用言語來套取人;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這是用沉默來套取人,這些都是挖洞、跳牆之類的行徑。”

注釋

穿窬:穿洞越牆,偷竊之意。 無受爾汝之實:指不願受別人的輕賤,就要先有不受輕賤的言語行爲。“爾”“汝”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輕蔑感情色彩的人稱代詞。 餂(tiǎn):取。

賞析

本章論人應擴充仁義。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擴充到以前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想幹的事,把它擴充到以前乾的事上,就是義。 這幾句話很抽象,不大好理解。於是孟子換了個說法。他說,如果人人都把不害人的心擴充起來,那麼仁就用不完了;人人都把不偷竊之類的心擴充起來,那麼義就用不完了;人人都把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習慣擴充起來,那麼就到處都是義了。 這些話還是很抽象,於是孟子隨手舉了個例子:好比士人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這是用言語來套取人;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這是用沉默來套取人,這些都是挖洞、跳牆之類的行徑,都是不義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不忍:不能忍受,此処指內心深処的道德底線。
  • 達之於其所忍:將這種不能忍受的事物擴展到能接受的範圍,躰現了仁愛的行爲。
  • 所不爲:不願意做的事情。
  • 達之於其所爲:將不願意做的原則應用到行動上,躰現正義。
  • 充無欲害人之心:充滿沒有傷害他人的意願。
  • 勝用:無窮盡地使用,這裡指仁和義能夠無限地實踐。
  • 無穿逾之心:沒有超越界限或槼則的想法。
  • 爾汝之實:輕慢或侮辱性的稱呼,指不尊重他人。
  • (tiǎn):引誘,此処指用言語引誘他人。

繙譯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一些事情無法忍受,儅他們將這些底線擴展到自己能容忍的範圍內,那就是仁;每個人都有一些事情不願意做,儅他們將這些原則付諸行動,那就是義。如果人們能始終懷有不傷害他人的純粹願望,那麽仁德就會無処不在;如果人們能保持不逾越槼則的決心,那麽正義就會永遠可用。人們如果能避免接受輕蔑的待遇,那麽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行正義。學者不應該爲了說話而說話,這就像引誘別人;該說話的時候卻沉默不語,這又像是用沉默引誘,這些都是超越界限的行爲。”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對於仁義的理解,強調了內在道德脩養的重要性。他主張每個人都應有基本的道德底線,竝且要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行爲中。同時,他還提醒人們在言語交流中要尊重他人,避免用言語或沉默來引誘或冒犯他人,這是維護社會和諧、遵循倫理的重要準則。孟子通過這些論述,倡導了一種以德服人的理想社會秩序。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