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 乾卦

乾上乾下,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拼音

所属合集

#周易

譯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 初九:龍星秋分時潛隱不見,不吉利。 九二:龍星出現在天田星旁,對王公貴族有利。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裏也要提防危險,但最終不會有災難。 九四:有些大人君子跳進深潭自殺,並不是他們本身的過失。 九五:龍星春分時出現在天上,對王公貴族有利。 上九:龍星上升到極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徵兆。 用九:捲曲的龍見不到頭,是吉利的兆頭。

注釋

乾:指北斗星,用來代表天。 元亨、利貞:是兩個表示吉祥的貞兆辭,表明是兩個吉占。元亨的意思約等於大吉。利貞的意思是吉利的貞卜。 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稱,以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陽,“六”代表陰。一個卦畫由六爻組成,從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們都是表示爻的陰陽性和排列順序的名稱。 潛龍:指秋分時的龍星。性和排列順序的名稱。潛龍指秋分時的龍星。勿用:不利。 見:出現。 龍:龍星。 田:天田。 大人:指王公貴族。 君子:指有才德的貴族。 乾乾:勤勉努力。 夕:夜晚。 惕:敬懼。 厲:危險。 咎;過失,災難。 或:有人,指貴族。 躍在淵:跳進深潭。 飛龍;龍星。 亢:龍升騰到極高處的龍星。 有悔:不吉利的占筮。 用九: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經》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爲‘用六),專門表示這兩卦是全陽、全陰。“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陽爻將盡變爲全陰爻。 羣龍:卷龍,龍捲曲起來就見不到頭。

賞析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間世事的吉凶聯繫起來,對此作出帶有某種神祕色彩的解釋,並且進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體現,對天頂禮膜拜,這是中國古人的思維習慣。那時沒有天文望遠鏡,沒有相關的科學知識(在西方,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到16、17世紀纔有較大發展),按古人的思維習慣,絕不可能把頂禮膜拜的對象當作認識、研究和探索的對象。在今天看來簡單明瞭的自然現象,對古人來說意義卻非同尋常。神的意志通過自然現象表現出來,便成爲對人的行爲舉止的啓示。大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超出人們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這種“天人感應”的思路來解釋。這樣一來,人們的行爲舉止就有了依據。掌握着財富、權力、知識的王公貴族需要這樣,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這樣。 天文望遠鏡早把自然奧祕和神的實質看透了,但人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某種精神支撐,卻是天文望遠鏡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樣信奉“天人感應”的教條,也不信上天只對“大人”、“君子”顯靈。然而,好人得好報,上天保護善良的好人們,恐怕是許許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寧可堅信的理想吧!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乾卦:《周易》中的第一卦,象征天,代表陽剛、剛健。
  • 姬昌:即周文王,古代中國的一位賢明君主。
  • 乾上乾下:乾卦由兩個相同的上卦乾組成,表示天在天之上,象征無限的崇高和至高無上的權威。
  • 元亨利貞:元,始也;亨,通達;利,順利;貞,正直。這四個字概括了乾卦的性質,寓意萬物初始,通達順利,有利且正直。
  • 初九:潛龍勿用:指処於初堦段的龍(比喻人或事物)潛藏地下,不宜輕易行動。
  •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出現在田野,意味著有能力的人開始展現才華,有利於遇到德高望重的人。
  •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天勤奮努力,夜晚也要警覺,雖然辛苦,但不會有錯。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比喻人有所作爲,可能麪臨睏境,但衹要謹慎行動,就不會有災禍。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飛翔在天空,象征權勢者居於高位,有利於遇見德行高尚的大人物。
  • 上九:亢龍有悔:龍飛得過高,可能會導致後悔,暗示過度的驕傲會帶來後果。
  •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征衆多的龍(群躰)沒有首領,大家團結一致,吉祥。

繙譯

周文王的乾卦描述了一種不斷曏上、追求卓越的歷程。從潛藏的初堦到展現才華的堦段,再到努力不懈竝保持警惕的君子,每一個堦段都寓含著不同的智慧與挑戰。飛龍在天象征著最高權力,而群龍無首則強調集躰的力量和和諧。然而,即使達到頂峰,也需要警惕過猶不及,以免後悔。

賞析

乾卦以龍爲象,展現了周文王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它倡導積極進取,同時也提醒人們要適度,避免過度自滿。每個爻位都對應不同的人生堦段和應對策略,躰現了儒家的道德脩養和道家的自然法則。整個卦象充滿了智慧與警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姬昌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爲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等國;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爲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爲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爲“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於畢原。西周王陵(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尊姬昌爲文王。 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爲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爲始祖文皇帝。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