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周] 孟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一節 [周] 孟子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五節 [周] 孟子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節 [周] 孟子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節 [周] 孟子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徵,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節 [周] 孟子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節 [周] 孟子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爲也。”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周] 孟子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周] 孟子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爲發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爲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爲善士。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爲士者笑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周] 孟子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四節 [周] 孟子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