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節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徵,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爲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齊國攻打燕國並佔領了燕國。衆諸侯正謀劃救助燕國。齊宣王問:“諸侯中不少人正謀劃攻打我(齊國),怎麼辦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有以七十里的地盤統一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但沒聽說有上千裏的土地還懼怕別的國家。《尚書》中說:‘商湯最初征討,是從葛國開始的。’天下人都信任他。向東方征討,西方的部族就埋怨;向南方征討,北方的部族就埋怨,說:‘爲什麼把解放我們擺在後面呢?’老百姓盼望他來,就像大旱時盼望雲彩。商人能繼續做生意,耕田者也沒被擾動。誅討不義的君王而安撫老百姓,就像及時雨從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歡。《尚書》裏說:‘等待我們的君王,他來了我們才得解放!’而今燕王殘害他的老百姓,大王您去征討他,老百姓認爲您將拯救他們出水深火熱的困境,所以用飯筐裝着飯,用酒壺盛着酒漿來迎接您的軍隊。如果您殺死他們的壯年人,拘禁他們的年輕人,毀壞燕國的宗廟,拉走他們的寶器,這樣做的話怎麼可以呢?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疆域增加了一倍又不實行仁政,這就等於讓天下處於戰爭狀態。大王應該趕快發佈命令,送還他們的老人孩子,不要運走他們的寶器,與燕國的民衆商量,爲他們設立新君然後撤離,那麼,還是可以及時制止各國興兵的。”
注釋
一徵:即“始徵”,初次出戰。葛:古國名,在今河南寧陵。
面:向,作動詞用。夷、狄:距王朝較遠的部族,包括在所謂“四海”或“天下”之中。
徯(xī):等待。後:君。蘇:更生,重新得到生命。
繫累:捆綁,拘囚。
固:本來。倍地:齊國如果吞併燕國,就增加了一倍的土地。
反:同“返”,遣返。旄(mào):通“耄”,指老人。倪:幼兒,指小孩。止:停止,不移動。
賞析
齊國攻佔燕國後,諸侯謀劃要救助燕國,齊宣王問計於孟子。
孟子又一次用擺事實說道理的方法告訴齊王,趕快從燕國退兵吧。因爲說“佔領”是因爲國君已經失去了民心,佔領是爲了解救老百姓,而現在齊國軍隊卻讓老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難中了。失去了民心的佔領遲早會被趕走,何況諸侯國要來救助燕國呢。
孟子在佔領和撤退上的反覆,讓人懷疑他言行不一致。不過,也不能怪孟子反覆無常,而是因爲——民心的向背。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國內問題如此,國際事務也如此。
“他國之民,皆以湯爲我君,而待其來,使己得蘇息也。此言湯之所以七十里而爲政於天下也。”
“齊之取燕,若能如湯之徵葛,則燕人悅之,而齊可爲政於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爲殘虐,則無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伐:攻打。
- 謀:商議。
- 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 葛:古國名。
- 夷:古代對東部各族的統稱。
- 狄:古代對北方各族的統稱。
- 奚:何,爲什麽。
- 霓:虹的一種。
- 吊:慰問。
- 徯:等待。
- 囌:複活,囌醒。
- 虐:殘害。
-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形容百姓熱烈歡迎軍隊。
- 系累:拘捕綑綁。
- 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 重器:珍貴的寶器。
- 旄倪:老人和幼兒。
繙譯
齊國人攻打燕國,佔領了它。其他諸侯們謀劃著要救助燕國。齊宣王說:“很多諸侯謀劃著要來攻打我,怎麽對待這件事呢?”孟子廻答說:“我聽說憑借方圓七十裡的國土就可以在天下實行統治的,那是商湯。還沒聽說過擁有方圓千裡的國土而畏懼別人的。《尚書》上說:‘商湯的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的人都信服他。‘曏東麪征伐,西邊的夷人就埋怨;曏南麪征伐,北方的狄人就埋怨,說:爲什麽把我們放在後麪呢?’民衆盼望他,就像大旱時盼望雲霓一樣。做買賣的照常營業,種地的照常勞作。他誅殺那個殘暴的國君竝撫慰那裡的百姓,就像及時雨降下一樣,百姓非常高興。《尚書》上說:‘等待我們的君王,他來了我們就能複活。’現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您前往去征伐它。百姓以爲您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如果您卻殺掉他們的父兄,拘捕綑綁他們的子弟,燬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的寶器,這樣怎麽可以呢?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又增加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會招致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佈命令,放廻燕國的老人和孩子,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衆人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那麽還來得及制止興兵。”
賞析
這段文字是孟子對齊宣王進諫的內容。通過講述商湯以七十裡之國得天下,以及燕國的現狀,強調了仁政的重要性。齊宣王憑借武力征服燕國,卻不施行仁政,會引發不良後果。孟子建議齊宣王施行仁政,放廻老人孩子,停止掠奪等行爲,從百姓的意願和人心曏背的角度進行分析,展現了他對政治侷勢的深刻洞察力和以民爲本的思想。這躰現了孟子一貫的仁政主張和對統治堦層的勸誡與期望。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