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六節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曾皙喜歡吃羊棗,曾子因此便不忍心吃羊棗。公孫丑問道:“炒肉和羊棗比,哪個更好吃?”
孟子說:“炒肉好吃呀!”
公孫丑說:“既然這樣,那麼曾子爲什麼吃炒肉而不吃羊棗?”
孟子回答說:“炒肉是人們的共同愛好,吃羊棗卻是曾皙的獨特喜好。就像避諱,只避名,不避姓,因爲姓是大家所共有的,名卻是一個人所獨有的。”
注釋
羊棗:果名。初生色黃,熟則黑,似羊屎。
膾炙:即膾和炙,都是佳餚。肉細切曰膾,烹炒曰炙。
諱:指對君主或尊長輩的名字避開而不直稱。
賞析
曾皙、曾參(曾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兒子曾參也愛吃羊棗,但不忍吃。
子的弟子問孟子,曾子爲什麼吃炒肉而不吃羊棗呢?意思是說,他做兒子的,這不是不孝嗎?孟子說,炒肉是大家都愛吃的,而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所以曾子特意滿足他父親的嗜好。好比父母的名諱是要避的,而姓卻不避諱,因爲姓是大家相同的,而名卻是獨有的。意思是說,曾子不忍吃羊棗,說明他是孝順父親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孟子說理都很淺近。重要原因是,他總是隨手拿生活中的小事來做類比,使人很容易理解。
“羊棗,實小黑而圓,又謂之羊矢棗。曾子以父嗜之,父歿之後,食必思親,故不忍食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揠苗助長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