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節 [周] 孟子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一節 [周] 孟子 孟子曰:“廣土衆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一節 [周] 孟子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二節 [周] 孟子 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三節 [周] 孟子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四節 [周] 孟子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爲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三節 [周] 孟子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四節 [周] 孟子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卻之卻之爲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爲不恭,故弗卻也。” 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六節 [周] 孟子 孟子曰:“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子莫執中,執中爲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五節 [周] 孟子 孟子曰:“仕非爲貧也,而有時乎爲貧;娶妻非爲養也,而有時乎爲養。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爲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爲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