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六節

· 孟子
孟子曰:“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子莫執中,執中爲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楊子主張一切爲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夠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張中道而行。主張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堅持中道缺乏變通,就是執着於一點。厭惡執着於一點的人,是因爲它損害人道,抓住一點就不管其他了。”

注釋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魏國人。其學說重在愛己,不爲外物所累。 摩頂放踵(zhǒng):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極言墨家爲救天下而辛苦奔忙之狀。 子莫:魯國的賢人。執中:猶言折中。

賞析

楊子主張“爲我”,孟子不贊成;墨家講“兼愛”,孟子認爲這是無父無君,因爲這等於把父和君等同於天下一般的人;大概子莫兩家都不贊成,主張中道,主張合理的利己、利人,而孟子也不贊成。原因是子莫“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不知通權達變,其實不是“執中”,仍是“執一”。所以在孟子看來,子莫死板地堅持“執中”,與楊子的“爲我”,墨家的“兼愛”一樣,都是“執一”之道,是“舉一而廢百”,因其對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損害,故稱其爲“賊道”。 “爲我害仁,兼愛害義,執中者害於時中,皆舉一而廢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權。”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