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三節 [] 孟子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一節 [] 孟子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二節 [] 孟子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爲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爲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節 [] 孟子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八節 [] 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六節 [] 孟子

孟子爲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爲小矣;齊、滕之路,不爲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節 [] 孟子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爲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孟子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節 [] 孟子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爲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

文王世子第八 [] 孟子

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孟子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節 [] 孟子

孟子謂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九節 [] 孟子

孟子見齊宣王,曰:“爲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爲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爲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