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九節

· 孟子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禹、稷處在太平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讚他們。顏回處在動亂的時代,住在簡陋的巷子裏,一筐飯,一瓢水;別人受不了那種憂患,顏回卻不改他的快樂,孔子稱讚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走的是同一條路。禹想到天下有溺水的人,就如同自己溺水一樣;稷想到天下有飢餓的人,就如同自己餓了一樣,所以那樣急迫(去解救他們)。禹、稷和顏回如果交換地位,顏回也會三過家門而不入,禹、稷也會深居陋巷而自得其樂。假如現在有同屋的人互相爭鬥,你去救他,即使披散着頭髮,連帽纓也不結就去救他,也是可以的。如果本鄉有鄰居互相爭鬥,你也披散着頭髮,連帽纓也不結就去救他,那就是糊塗了,對此即使關着門(不去管它)都可以。”

注釋

三過其門而不入:此本大禹之事,亦用以稱頌后稷。 顏子:顏回,孔子弟子。一簞食,一瓢飲:一筐飯,一瓢水。此言顏回生活清苦。 被(pī)發:披散着頭髮;被,同“披”。纓冠,把帽帶頂在頭上。帽帶本該自上而下系在頸上,這裏指因急於戴帽,來不及這樣辦,所以只和帽子一樣頂在頭上。

賞析

本章論君子處世態度。 儒家重入世,重兼濟天下,如大禹、后稷,就是他們的楷模。但講入世和兼濟,並非不講條件,不講環境,不講可能性。顏回生當亂世,難有作爲,便獨善其身,孔子亦稱其賢,道理就在這裏。孟子舉例說,同室之人相鬥,可以相救,因爲有條件有可能;但如鄉鄰相鬥,打起了羣架,你去相救,那就是糊塗了,因爲條件與可能都不具備,徒勞無益,你不如關門閉戶,這也是一種賢明。 孟子更深層的意思是,有條件,有可能,兼濟天下,當然是好;沒條件,沒可能,獨善其身,那也不錯。 “聖賢之道,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聖賢之心無所偏倚,隨感而應,各盡其道。故使禹稷居顏子之地,則亦能樂顏子之樂;使顏子居禹稷之任,亦能憂禹稷之憂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