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只給吃的而不愛護,等於在養豬;愛護卻不敬重,等於在畜養牲畜。恭敬之心,應該是在進出禮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並非實心實意,君子便不可以被虛假的禮節所束縛。”
注釋
幣:古代以束帛爲祭祀或饋贈的禮物,叫做“幣”。後來稱其他聘享的禮物,如車、馬、玉等也叫“幣”。將:送。
賞析
本章論君主養士重在有“恭敬”的真心實意。
《孟子》一書,相鄰諸章常有內在邏輯聯繫。本卷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似皆作於威王新喪,宣王守孝,孟子新到齊國時,或許本章是孟子對宣王說的話。
孟子說,君主養士只是養活他而不愛他,等於養豬;只愛他而不敬他,等於養牲口。恭敬的心,是要在送禮之前就有的。但如果只是表面恭敬而並無真心實意,那麼君子就不會被這種虛假的恭敬所留住,他就會離你而去了。
另外,“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這兩句話,對於我們在奉養老人時具有特別的警醒作用,它的重要啓示就是對父母的態度問題,也就是孝的問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豕(shǐ):豬。
翻譯
孟子說:「只給吃的而不愛他,那就像對待豬一樣;愛他卻不敬重他,那就像畜養禽獸一樣。恭敬之心,是在禮物未送以前就具備的。只有表面上的恭敬而沒有實際的恭敬,君子不可以被虛假地拘束。」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對待他人應有的態度。不能只是給予物質而沒有真正的關愛,愛要伴隨着敬重。恭敬不是在送禮物等行爲發生後纔有的,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和態度。如果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恭敬,那是虛僞的,真正的君子不會被這種虛假所束縛。這體現了孟子對於人際關係中真誠和尊重的重視,提醒人們要以誠懇和敬重對待他人,而不僅僅是流於表面的行爲或言語。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二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