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四節

· 孟子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陳仲子,假如不合道義地把齊國交給他,他是不會接受的,別人都相信他這點,但這只是捨棄一筐飯、一碗湯的義。人的罪過沒有比不講父兄君臣尊卑關係更大的了。因爲他在小事上的節義,而去相信他在大事上的節義,怎麼行呢?”

注釋

仲子:即陳仲子,孟門弟子。詳見卷六第十章。 簞(dān):盛飯的竹器。 焉:猶“於”。亡:無。

賞析

在卷六第十章裏,孟子批評過陳仲子病態的廉與義,本章照樣批評他的義只是捨棄一筐飯、一碗湯的義。孟子認定的真義、大義是什麼?是親親和尊尊。而陳仲子避兄離母,又恥其兄爲齊國大臣,所以孟子認爲他是沒有親戚、君臣、上下,他的廉潔只是小節操,不是大節操。 “言仲子設若非義而與之齊國,必不肯受。齊人皆信其賢,然此但小廉耳。其闢兄離母,不食君祿,無人道之大倫,罪莫大焉。豈可以小廉信其大節,而遂以爲賢哉?”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