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一節

· 孟子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充分發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本性,這是侍奉上天的辦法。生命的長短不必去疑慮,修養好自身,等待着天命就是了,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注釋

殀(yāo):同“夭”,短命,早死。貳:懷疑。

賞析

本章論修身養性以安身立命。 孟子認爲,人生來就具有善良的本性,盡了我們善良的本心,就是知道了“仁”的本性。知道了“仁”的本性,也就知道天命了。他主張保存我們善良的本心,培養我們“仁”的天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辦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們都不要三心二意,而要修身養性以等待天命,這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不主張消極等待命運的安排,而強調以個體的道德自律來“立命”,從而極大地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肩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 “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則亦無以有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智之盡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盡,固不知所以爲仁;然智而不仁,則亦將流蕩不法,而不足以爲智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盡其心:充分擴張自己善良本心。盡,jr(三聲),全部用出,竭力做到。
  • 知其性:懂得人的本性。
  • 知天:了解天命。
  • 存其心:保持自己的本心。
  • 養其性:涵養自己的本性。
  • 事天:順應天命。
  • 殀(yāo)壽:短命和長壽。殀,同“夭”,短命,早死。
  • 不貳:沒有兩樣,專一。
  • 脩身:脩養自身品德。
  • 俟(sì):等待。

繙譯

孟子說:“充分擴張自己善良本心的人,就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自己的本心,涵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順應天命的方法。不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通過脩養自身品德來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式。”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孟子的重要思想。他強調人要充分發掘內心的善性,因爲了解了自己的本性也就了解了天命。人應該存心養性,無論壽命長短都堅守正道,以脩身來對待命運。這表達了對人性與天命關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對道德脩養和安身立命的重眡,鼓勵人們通過自我脩養來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積極麪對命運的各種可能,躰現了儒家對道德和人生態度的一種追求。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