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八節

· 孟子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仁能夠戰勝不仁,就像水能夠戰勝火。如今實行仁德的人,就像拿一杯水來救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滅不了火,就說水不能戰勝火,這又助長了不仁之人的囂張氣焰,最後連他們已有的那點仁德也會喪失掉。”

注釋

與:助,增加。

賞析

本章仍論仁之意義,要求君子發揚光大仁。 本章乃有感而發。戰國之時,天下大亂,能守古道而行仁義者少,而行霸道、奸道者多,故天下君子有哀嘆仁不勝不仁者。孟子分析說,仁本可勝不仁,猶水本可勝火。但因時代變故,爲仁者少,爲不仁者多,所以仁不能戰勝不仁,就如杯水難救車薪之火。杯水車薪,自然是無濟於事。但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實際上是助紂爲虐。 “仁之能勝不仁,必然之理也。但爲之不力,則無以勝不仁,而人遂以爲真不能勝,是我之所爲有以深助於不仁者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柴草。

繙譯

孟子說:“仁勝過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如今行仁的人,就像用一盃水去救一車柴草燃燒的火;火不熄滅,就說水不能滅火,這又和很不仁的人差不多了。最後連那一點點的仁德也必然會喪失掉的。”

賞析

這段話用“水勝火”來比喻“仁勝不仁”,強調行仁要有足夠的力量和決心。如果衹是輕微地嘗試一下去行仁,就如同用少量的水去救熊熊大火,不能成功就輕易放棄竝否定仁的力量,這其實和那些不仁的人沒有太大差別,而且最終會連僅有的一點仁也失去。它告誡人們要堅定地踐行仁德,不能敷衍了事,要有持續的努力和行動,否則仁德難以真正實現。同時也揭示了持之以恒施行仁德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