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節
魯欲使樂正子爲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曰:“否。”
“有知慮乎?”曰:“否。”
“多聞識乎?”曰:“否。”
“然則奚爲喜而不寐?”曰:“其爲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魯國將要讓樂正子執政。孟子說:“我聽說這件事,高興得睡不着覺。”
公孫丑說:“樂正子剛強嗎?”
孟子回答說:“沒有。”
“那他有智慧和謀略嗎?”
孟子回答說:“不。”
“他見識很多嗎?”
孟子回答說:“不。”
“既然這樣,那您爲什麼高興得睡不着呀?”
孟子回答說:“他這個人喜歡採納善言。”
“喜歡吸納善言就夠了嗎?”
孟子回答說:“喜歡吸納善言,治理天下都能應付自如,何況是治理魯國呢?一旦執政者喜歡吸納善言,那麼全天下的人都會不遠千里地來把善言告訴他,一旦執政者不喜歡吸納善言,人們就會學着他的樣子說:‘嗯、嗯,我都已經知道了。’嗯嗯的聲音臉色就能把人拒絕在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以外止步,那麼喜歡進讒言和當面阿諛奉承的人就會到來。同喜歡進讒言和當面阿諛奉承的人在一起相處,想要把國家治理好,辦得到嗎?”
注釋
好善:好納善言。
優於天下:治天下而能應付自如。
輕千里:以千里之遠爲易行;輕,易。
訑訑(yí):傲慢自滿的樣子。
距:同“拒”。
賞析
本章論爲政者應廣納善言。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單靠執政者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學識,而應當廣泛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與君子爲伍,就是治理天下也會治好。相反,如果自以爲是,不納善言,必與小人爲伍,不僅天下不可治,連諸侯國都不可治。
“君子小人,迭爲消長。直諒多聞之士遠,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理勢然也。此章言爲政,不在於用一己之長,而貴於有以來天下之善。”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